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勘探与展望

来源 :第一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x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实际出发,以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主线,系统分析了以断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构造运动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断陷盆地"断-坡控砂"模式;研究了断陷盆地输导体系类型及构成要素,提出了"网毯式"、"T型"、"阶梯型"和"裂隙型"输导体系及其空间构成的复式输导关系;系统分析了"相"、"势"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及耦合关系,提出"相-势控藏"的理论认识.
其他文献
油气运移是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基础.随着生油层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油气"上生下储"与"侧向运移"已经成为解释生油层与储集层关系的金科玉律.随着世界范围内油气勘探实践的积累和油气形成与分布研究,特别是对基岩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运移途径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有储盖条件,除此之外,油气运移疏导条件十分有利.厚大的孔隙性砂岩,与源岩沟通的断裂系统及流体增压微缝是良好的运移通道,流体低势区是运移的有利指向.随运移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天然气呈现复杂的运移相态,有油溶相、水溶相和游离相三种.用盆地模拟软件对川西坳陷进行了流体势计算,盆地模拟结果直观显示了上三叠统各个不同时期的流体运移方向.鸭子河—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
花沟地区位于东营凹陷西部,天然气丰富,含气层位多,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6.31×10m,其中,二氧化碳含气面积21.5km,地质储量9.05×10m,通过对花沟地区二氧化碳气藏中δC、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He、He/He含量分析解剖其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利用地震、重磁等资料分析该区的断裂、火成岩的发育特征及其与二氧化碳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浅层砂层岩速度、气层速度与泥岩关系统计,分析花沟地
辽河油田的油气藏十分发育,油质十分复杂,目前发现的有5种,油藏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又增加了其发现与评价的难度.而油藏地球化学技术在特殊油气藏的解释与评价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根据油气藏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解释方法,将油藏地球化学技术解释与评价应用于油气藏储层评价中,经过大量的实践,证实了油藏地球化学技术的优势,经实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果.
采用高精度重力垂直二阶导数异常图与地震剖面对比分析,推断解释局部重力异常的地质成因,认为古潜山、砂砾岩体、火成岩和古生界残留厚度和盖层厚度变化等因素都可引起局部重力异常.将平面上局部异常带与地震剖面相结合确定古潜山构造带,提高了古潜山研究的可靠性,对落实古潜山带发挥了较大作用.
把元素、星系、地球、生物起源演化史与油气起源演化史联系起来讨论,认为油气先驱物在生命形成之前就已形成,它伴随从元素到无机物到星系的演化,也伴随从无机物到简单有机物的演化,同样也伴随从简单有机物至生命起源的演化.具球拱结构的岩石圈由于密跃层的存在,同密度及不同密度的壳层、壳段可形成各自独立的裂缝、地热、地压系统.
从整个江陵凹陷的区域构造运动和沉积演化入手,研究了万城断裂构造带的总体面貌,应用构造动力学和钻井资料分析了万城断裂构造带的成因机理,认为万城断裂构造带是受到张、挤、张、挤应力作用的结果;根据万城断层上升盘储层和下降盘烃源岩的对置关系研究,分析了万城断裂构造带油气运移方向和可能的油气聚集区,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川东北部地区及其邻区在飞仙关期可以划分为海槽(盆地)、陆棚(斜坡)、台地三个基本沉积单元,与勘探密切相关的是台地相区,鲕粒滩(坝)在环开江-梁平海槽的台地边缘地区分布最为集中,这是鲕滩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区带.
本文在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典型前陆盆地发育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多年来的科研地质成果,分析了该区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背景、沉积结构及构造结构特征,分析了该区前陆盆地的发育特点及油气地质条件,结合世界前陆盆地及我国西部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的特点,认为南沙海域前陆盆地内也有着良好的油气资源远景和潜力.
本文通过对三叠系成岩矿物组合、成岩演化阶段以及反映成岩演化过程的粘土矿物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从三叠系排替压力、渗透率、微孔结构特征等对封盖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叠系在以唐克为中心的地区处于成岩晚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封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