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流域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漓江是桂林的灵魂,漓江流域拥有世界上最美的岩溶山水景观。然而,随着漓江流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漓江的环境保护已变得刻不容缓。本研究就是在充分分析流域污染现状基础上,依据流域的环境资源条件和承载力提出了漓江流域的环境保护战略和措施。
其他文献
为解决捷径生物脱氮的不稳定问题,本文引入生物强化技术,通过接种短程硝化功能菌和亚硝酸反硝化功能菌于两个反应器中,构建了新型的MBR-PBBR捷径生物脱氮工艺。考察启动期和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的运行效果,以评价该工艺实现稳定捷径生物脱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MBR-PBBR捷径生物脱氮工艺启动时间短;不同HRT运行时,MBP中的亚氮积累率维持在0.95以上,当HRT大于24h时氨氧化率高于98
湖泊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等功能。江苏省淡水湖泊共有150多个,面积6800多km2。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与人口增长,湖泊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针对江苏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加大了湖泊管理保护力度,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本文概述了江苏省湖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全国首部湖泊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解读了其主要内容,列举了其主
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的饮用水危机再一次引起社会对于水资源的关注。在流域(区域)水环境的生态经济大系统中,连接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收支及包括水权在内的价值交易对进行相关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回顾了水权领域的相关文献,对于浙江省水资源利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浙江省流域(区域)水安全依赖于水权交易政策手段;而相关机制的调控将有助于推动当地节水型社会和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本文通过试验分别考察悬浮填料和粉末活性炭(PAC)的投加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MBR)强化除污效果及膜污染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显著改善SMBR运行性能,除污效果显著提高,且延缓膜污染。当悬浮填料填充率为45%时,SMBR系统出水COD、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2%、16%;当PAC投加量为40g/L时,SMBR系统出水CO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暖干化及流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内陆湖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咸化,有的甚至完全干涸,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北疆乌伦古湖为例,基于湖泊水量平衡方程,通过水位还原计算,重建了湖泊天然情形下的水位变化序列,大致区分出人类活动对湖水位变化的贡献约占 70%;此外,又结合湖泊盐量平衡方程,对湖水的矿化度变化进行
氧作为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电子受体,并且只有当含氧量充分时硝化作用才完全。因此,溶解氧是人工湿地中COD和NH4+-N降解最重要的控制条件之一。首先利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研究系统各部分溶解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建立基质孔隙中水气界面面积函数(0.162r02(颗粒半径)<面积<r02(颗粒半径)),使双膜理论模型针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计算大气复氧量成为可能。大气复氧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指数增
随着氮、磷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废水脱氮除磷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积极开展高效脱氮除磷“人工处理与自然处理并行”的生物—生态型废水处理新工艺的研发,其中生态土壤系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分散规划的方法,构建地埋式生态土壤系统就地处理生活污水。实验选用单独栽种芦苇、茭白及香蒲生态系统,无植物栽种系统作为空白对照床。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和植物的种类对生态土壤系统的脱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它接纳四水,吞吐长江,不仅水资源丰富,还是长江中游洪水最为重要的调蓄场所,对荆江的防洪至关重要;是中国的重要湿地之一;是长江流域的生物宝库。受河湖的自然演变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洞庭湖存在着洪涝灾害严重、水资源季节性短缺矛盾加剧、生态与环境呈恶化趋势等问题,已经并正在制约着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治理的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从防洪治涝、水资源利用、湿
集对分析是我国学者近年提出的一种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新理论,其应用的关键是差异度i的科学确定,本文基于模糊联系度的思想对i的取值进行合理量化,以充分提取评价系统中的有效信息。巢湖水质综合评价的应用实例说明,与模糊综合评价及物元分析相比,该模型数学概念清晰,对样本的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该模型在湖泊水资源及水环境的预测及评价问题中具有很强适用性。
本试验选用华南农业大学水稻上作基质,向基质加入不同含量的磷分别作低浓度磷处理(0.5g/kg)、高浓度磷处理(2g/kg),通过测定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在不同磷营养条件下栽培时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基质不同磷含量范围对苦草生长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苦草在低浓度磷处理基质中生物量有所增加,主要靠分蘖新植株的增量,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较好,但仍差于对照;高浓度磷处理基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