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理学机构建设与招生的大跃进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信息库(http://gaokao.chsi.com.cn)及各机构官网,分析了我国心理学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机构的现状(数量、成立时间、发展趋势)、人才队伍(教职员工、学生数量)及发展前景.主要结果如下.1、绝大多数中国心理学机构成立于近15 年,世纪之交呈现出机构建设和招生的大跃进,仅2001 年就新成立了37 家(Dueck & Han,2012);387 家心理学机构有330 个本科点,108 家机构有208 个硕士点,23 家机构有45 个博士点.2、2013 年招生规模为本科生19115 人(平均60 人/机构),加上各地各校的成人教育(高自考、夜大等专升本)现有在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56503 人;硕士生(平均46 人/硕士点)4278 人,博士生512 人(平均22 人/博士点);大多数专业命名为“应用心理学”,252 家机构有应用心理学本科点,91 家机构有应用心理学硕士点,11 家机构有应用心理学博士点;全国心理学机构职工总数10432 人,其中教授1342 人、副教授2643 人.3、机构数量、教学队伍、招生规模的地区、机构间差异极大,预示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
其他文献
危险性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对罪犯重新犯罪或者实施其他的犯罪行为的可能进行预测,从而为控制这些危险提供根据.RNR原则(危险/需求/反应)提出了八个危险因素,是危险性评估的基础理论.SAQ问卷(Self appraisal questionaire)加拿大学者基于RNR 原则编制的罪犯自评方式的危险性评估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跨文献适用性.本研究的目的 是
本研究探究犯罪性水平指数(Criminality Level Index,CLI;Reckless,1963)、敌意、攻击性的个体差异以及相关性.首先,以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犯罪性水平指数、敌意量表(Hostility Scale,HOS; Blackburn,1974)、攻击量表(Aggression Scale,AS; Blackburn,1974)的重测信度(间隔1 个星期,n = 94),结
目的:分析和探索Hare 的青少年精神病态量表PCL:YV 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信效度.方法:对230 名中国青少年进行了访谈,结合文献查阅法与问卷调查法,对获取的数据利用SPSS17.0 以及AMOS17.0 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精神病态量表PCL:YV 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46,四个维度的Cronbachα 系数分别为0.555、0.682、0.619、0.777,量表的评分
国内对于大学生性话题沟通的鲜有研究中只局限于沟通主题、沟通内容和沟通频率等现象进行描述研究,并未涉及到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的影响。性话题是同伴沟通和自我表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与其他沟通话题相比,性话题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性话题表露更不容易:该话题较为敏感和隐私使得人难以表露;其次性话题表露对象范围更小,仅限于好友、同伴之间。在同伴关系好的朋友面前,自我表露的广度范围才会更大,大学生才
为探究大学新生的理想、成就动机与学习适应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当代青少年理想问卷、成就动机量表和修订后的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对276 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以期为高校入学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结果 发现:(1)学习适应总分及其各维度的均分在3.02-3.54 之间(得分范围在1-5 之间),说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学习适应总分和学习策略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1.9
有关情绪劳动效果的研究,大多数是以服务性企业或公司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而有关教师情绪劳动对学生影响的研究却鲜有文献。然而,由于教师往往和学生之间有较为稳定的师生关系,因而教师情绪劳动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持久,其影响可能也更为强烈,因而探寻教师情绪劳动对学生影响的机制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 是探讨教师情绪劳动对初中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的影响。研究采用教师情绪劳动问卷调查了101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形式的认识以及他们对授课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化建设,我们进行了这项调查研究.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对367 名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1)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有83.7%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x值为423.22
为了解侗族小学生的生活质量及情绪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关系,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问题行为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研究抽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四所小学共301 名三-六年级侗族学生,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测查情绪行为问题,《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评估生活质量。
根据已有的人格特质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模型,假设初中生的个人自立特质与问题行为存在双向关系.为了检验这一假设,采用《初中生个人自立量表》和《问题行为量表》对956 名初中生进行了两次测量,两次调查的间隔时间为6个月.对调查结果进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交叉滞后路径分析后发现:在控制了第一次测量的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灵活和问题行为后,个人主动仍能显著负向预测6 个月后的问题行为(β=-0.04
亲历地震和父母伤亡对儿童和青少年十分痛苦。同时,这对丧亲的儿童和青少年也是一个通过与创伤斗争来经历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的机会。以往的研究表明谨慎性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有关,但几乎没有研究来探究这些变量在丧亲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关系。由于父母在儿童和青少年创伤后复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而以往研究提出丧亲学生的创伤后身心反应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为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