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技术

来源 :中国油气勘探六大领域进展、经验及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aji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连盆地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断陷盆地,是由多个分散的中小断陷型凹陷群组成.盆地内凸起和凹陷相间排列,各凹陷有着相对独立的沉积体系,具有相对独立的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基本单元,并且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短水流的沉积特征,为地层岩性油藏的发育奠定了基础.针对地层岩性圈闭不易识别,油藏形成条件预测难度大的技术难题,通过地质综合研究,构建成藏模式,应用层序地层学、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高精度层位标定、储层预测与油藏描述等关键技术,针对区带优选评价、圈闭落实评价、油藏发现评价三个重要勘探阶段,探索总结了断陷盆地的地层岩性油藏勘探技术和方法,为实现地层岩性油藏取得新突破和新发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勘探,特别是近20年的勘探和综合研究,中国近海海域天然气地质特征逐渐明晰.生气凹陷主要是渐新世和中中新世的含煤系凹陷,其次是始新世的湖相泥岩为烃源岩的凹陷,前者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盆地的外带,形成了储量近千亿立方米的4个气区,后者主要位于内带和克拉通内裂谷盆地,凹陷以生油为主生气为辅.烃源岩普遍超压或强超压,生排气时间都比较晚.中国近海天然气的运聚分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和构造脊控制下的
本文根据滩海地区油藏评价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提出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一体化数据平台下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建立精细构造模型,以沉积地质学为指导,应用Stratimagic波形分类、地震属性的聚类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地震微相分析,研究砂体沉积微相分布,继而采用相控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在地质规律约束下,综合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资料,建立了储层模型,最终建立客观的油藏地质模型,进而进行油藏数
中国东部中小含油气断陷盆地以半地堑为主,没有明显的基底隆起,中央背斜带不发育,背斜油藏较少,以构造-岩性和断块油气藏为主.近年来中小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成果显著,分别在外斜坡带浅层断块群及地层不整合油藏勘探领域、内斜坡带中深层断块群油藏勘探领域、深凹带构造-岩性油藏勘探领域和断阶带岩性油藏勘探领域取得新发现和新突破.与此同时,勘探技术也日趋完善,形成了适应中小断陷盆地勘探技术系列,包括极浅层油藏高精度
中央隆起带不整合特征明显,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显著.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形成于沙河街组三段,发育有4种类型的不整合,即削截型、超覆型、隆起型和整一型,削截型、超覆型对油气成藏较为有利,隆起型不整合可作为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沿中央隆起带不整合运移方式划分为凸型运移模式、凹型运移模式.在工区内以凹型运移模式为主,形成3个有利的油气运移指向区.中央隆起带中、西部三处凹槽之间的马寨-大芦家-田家浅层不整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解剖了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预测了三级层序内部的生储盖组合,二分层序以下生上储型组合为主,三分层序以上生下储型组合为主.并且各级层序界面(层序界面、初泛面、最大湖泛面)与油气藏关系密切,初泛面控制着低位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最大湖泛面和层序边界控制着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并结合实例探讨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预测方法.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是富油凹陷的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其油气富集控制因素主要有:斜坡带是凹陷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砂体发育,储集条件好;鼻状隆起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构造背景;断层切割形成一系列断鼻断块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圈闭.针对北部斜坡带油层埋藏浅、断块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保护浅层反射信息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收到显著效果.近三年在北部斜坡带的勘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发现了一批含油圈闭,新增较大规模整
东营凹陷南斜坡地处盆地边缘,构造活动频繁,发育多期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发育的规模,可将不整合分为三个级别,其中T1和TR为一级不整合,T7、T6和T2为二级不整合,T6、T4、T3和T2为三级不整合.不整合的地质意义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不整合样式与不整合面上下岩性配置组合决定了地层圈闭的有效性;扩大了油气运移的距离;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东营组和馆陶组之间的不整合表明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作
首先阐述了相干体的物理含义,然后重点说明了第三代相干体方法在抗噪性和分辨率上的优点.为了达到多尺度解释的目的,将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应用到相干体技术中.最后以断层控制型油藏、古潜山油藏和河流相油藏等特殊地质体为例子,进行了实际应用.
以济阳断陷湖盆为例,运用正演和反演方法研究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优势方向.研究认为,断陷盆地不同区带油气运移的方向、控制因素和输导体系各异.洼陷深部,油气以应压双控产生的裂缝系统为隐蔽输导体系,侧向或向上充注泥岩裂缝圈闭或砂岩透镜体,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与成藏期北东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洼陷带上部或两侧,油气通过断裂输导体系向上运移,平面上平行北东向断裂运移;陡坡带和缓坡带,油气输导体系主要为断裂-砂
泌阳凹陷王集地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三段油藏内断裂发育,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层圈闭、断层-岩性油藏.核桃园组三段沉积相带纵横向上变化频繁,既有冲积扇沉积,又有河流、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油藏内存在多套油水系统;油水分布受断层、沉积微相、地层水等因素共同控制.同一断块中,相对高电阻率油层、相对低电阻率油层、水层、相对高电阻率水层共存,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影响油、水层正确识别与评价.研究表明,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