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压力、决策者负性情绪对决策信息加工量的影响--基于可及性-诊断性理论的视角

来源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sions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时间压力、情绪和决策者可感知的诊断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时间压力、负性情绪与决策信息加工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力图呈现出决策者在面临不同的决策信息时,是如何处理决策信息加工量这一问题的。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假设(一共九个命题),这些命题也是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信息的诊断性取决于这个信息对于当前决策情境下决策绩效的价值,时间压力和负性情绪在不同的决策情境下的诊断性是不同的; (2)在高压力时间下,时间压力的诊断性比负性情绪高,决策者倾向于减少决策信息加工量; (3)在低时间压力下,时间压力的诊断性比负性情绪低,决策者倾向于增加决策信息加工量; (4)时间压力的增加将会导致决策者负性情绪的增加,但是只有在低时间压力下,情绪在时间压力和决策者的可感知的诊断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由于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这一理论框架,而不是验证它,未来可对这些命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本文所提出的一系列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以证实这个理论框架。
其他文献
针对当前应急物资调度过多关注从集配点到需求点的问题,构建了供应点-集配点-需求点的三级集成模型,建立了满足多约束条件的多供应点物资供应情况下的集配点选择模型,建立了满足多约束条件的多需求点情况下的集配点-需求点配送调度模型,运用改进蚁群算法解决优化问题.经过多次实验和计算,有效解决了应急物资集成调度优化问题.
通过对社会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的综述性研究,分析由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引发的社会稳定性风险的产生机理,通过识别风险因素,剖析项目过程中的风险链条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对重大项目社会稳定性风险的主体及其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建模,采用管理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个体因素对重大工程项目的反对意向导致的社会稳定风险,并结合考虑当下研究中所关注的社会舆情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定量分
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点,引入证据推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包含9个指标的非常规突发事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并可以帮助较好进行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为应对、决策等提供科学和较为准确的依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目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错综复杂,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一旦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处置不当,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影响全体公民的正常生活.因此,本文着重从"组织、资源、信息、人员"四个方面剖析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在对国外金融机构应急管理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我国金融风险应急机制等对策建议,进一步提升应对金
在已有战略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系统应急反应战略动态能力模型.模型中定义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系统应急反应战略三定律,明确了企业战略和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内外部因素的识别模型,从而根据因素的时间、空间、可能性、不确定性等区分出其被企业处置的优先顺序,还就重要因素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及资源能力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系统应急反应战略动态能力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妥善对待和处理突发事件,是领导工作的难题之一。领导者必须提升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升辩证思维的能力,把握社会矛盾的现状与走向;提升审时度势的能力,把握社会矛盾发展的氛围与态势;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把握社会矛盾发展的来龙去脉;提升社会心理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处置社会矛盾的针对性和艺术性;提
本文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将企业应急与管理成熟度等相关内容结合到一起,构建出企业应急管理成熟度模型(Enterprise Emergency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基于成熟度等级和知识领域两个维度构建成熟度模型,形成了一个可以逐步改善的平台.设定不同等级的关键过程域目标,构建评价体系,形成评价模型并对模型的评估方式和评估程序进行说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面对严峻的气象防灾减灾形势,西安市气象局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基层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防灾减灾资源,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西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人民
为了应对近几年来陕西频发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省人民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了6处应急避难场所.验收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引发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思考.作者通过现场调研,对问题产生的背景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对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了有益地探索.旨在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可操作性,使避难场所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和科学.
突发事件的处置成功,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场处置的科学性、合法性与合理性,把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二是信息传导(信息收集、报送、公开和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因此,研究突发事件信息的传导机制对于指导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丰富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突发事件信息传导的基本过程,分析了突发事件信息传导中的过程效应、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