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产物的纯化和结构研究

来源 :第七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HCV聚合酶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后,研究获得高效表达聚合酶蛋白的最适条件,同时摸索表达产物的纯化方法以及最佳变性和复性条件,为建立细胞外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复制模型及筛选可能药物创造条件.方法:使用高保真P fuDNA聚合酶进行反转录及套式PCR扩增,从我国HCV RNA阳性血清中扩增出HCV NS5b RNA聚合酶全长基因序列,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MAL-C2NS5b和pET30aES5b.在多个载体中选取pET-30a作为表达载体,选择各种诱导表达条件.进一步利用Ni<,2+>金属离子螯和亲和层析将其纯化,用West-bolt(WB)方法进行验证.同时对该酶蛋白的变性和复性条件进行研究.对该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参数和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测序及读码框架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相关HCV NS5b RNA聚合酶全基因序,在最佳表达条件下,诱导表达融合蛋白(65kDa),其最高表达量为18.9%.得到了纯度大于92.83%的酶蛋白,用WB法检测样品,能与HCV NS5b单抗反应,证明其为NS5b蛋白,并保持活性.对其二级结构的分析表明,我们获得活性集团完整的HCV聚合酶.结论:HCV聚合酶的高效表达和纯化,为建立细胞外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复制模型及筛选可能药物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应用热乙醇法分离FIV沉淀中白蛋白成功,该方法适用于压滤工艺和离心工艺获得的蛋白沉淀的回收.该方法蛋白回收率高、操作空间小、质量稳定、成本低廉.
目的:为了提高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在已有灭活病毒方法的基础上,对冻干后的终品增加一步干热(沸水浴30分钟)灭活以达到进一步灭活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的目的.方法:对冻干后的终品进行沸水浴30分钟的加热.结果:沸水浴30分钟可以使指示病毒VSV、Sindbis、HIV的病毒滴度分别降低3~4log以上,盲传三代未出现细胞病变,且经该方法处理的制品除凝血因子效价损失在5%~20%之外,其它内在质量基本
目的:探讨以新鲜冰冻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备一种性质与功能接近于人血清的标准化产品,并且经过病毒灭活,消除使用血浆所带来的一些相关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不考虑血型而输给任何患者.方法:采用去除冷沉淀、AEROSIL等固相物质吸附及除脂过滤方法,达到除掉纤维蛋白原及其它凝血因子和不稳定脂蛋白的目的.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D(TNBP/tRITONx-100)处理及巴氏灭活法(60℃,10小时加温)两种不
本文在分析我国及世界范围内流行非典型肺炎病例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世界各国对非典肺炎病原学的研究现状及我国对冠状病毒的研究情况.
建立合适大规模、低成本生产重组人干扰素α1b(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α1b,rhIFN-α1b)的纯化工艺.采用高效分泌表达rhIFN-α1b的甲醇酵母工程菌发酵,收集离心后的上清液,经离子交换柱和分子筛柱层析纯化.纯化的rhIFN-α1b的纯度、比活性、活性回收率、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98%以上、2.4×10IU/mg、14%、19000和5.0.经检测
单克隆抗体生产中目前没有一种较好的除去热原质的方法.我们根据注射用抗人T淋巴细胞CD3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工艺流程,采用干热、高压灭菌、层析柱及层析系统在位消毒和清洗、无菌操作等方法控制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有效的控制了热原质.用该法大规模生产了8批制品,均通过热原质的检测.我们认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各个环节,减少热原质的产生是大规模生产中控制热原质较好的方法.
为证实WuTac单克隆抗体可阻断IL-2依赖的T细胞增殖作用,以及对IL-2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作用,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了阻断试验;同时为了研究WuTac对同种异体抗原刺激的T细胞(MLC)和PHA活化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同位素法对T细胞的增殖进行分类,并将WuTac与国外同类产品Zenapax(人源化抗人CD25单克隆抗体)进行了比较;另外进行了WuTac抑制家兔皮内局部GVHR的体内
为了探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p53基因重组质粒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表达GFP)以及重组质粒如何诱导细胞的凋亡等,以进一步更好地利用GFP作为报道蛋白.本实验采用KpnⅠ、NotⅠ双酶切法获取约760bp的gfp基因片段,插入含野生型p53 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EP4-P53的相应酶切位点,经转化感受态菌,筛选出重组质粒pCEP4-P-GFP;采用非脂质体转染试剂法将重组质粒
近年来,随水母Aequora victoria来源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rescent protein,GFP),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稳定发蓝、绿色荧光,GFP作为一种新型的报道蛋白在生物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已吸引了从生命科学(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及生物技术等)到生物医学及农学许多领域研究者的兴趣.为了探讨绿色荧光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毒性问题,本文
目的:将HIV-1的跨膜蛋白gp41和HIV-2跨膜蛋白gp36进行截短,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联合表达.方法:用PCR将gp41和gp36的编码基因进行截短,回收的PCR产物纯化后克隆到连接载体pGEM-T上,然后用BamHⅠ、EcoRⅠ和SalⅠ切下目的基因,并构建到表达载体pGEX-4T3上,导入宿主细胞BL21,用IPTG诱导表达.结果:成功地对gp41和gp36进行了短截,并且构建到表达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