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黑龙江省“三江”大洪水成因分析

来源 :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测资料显示,2013年夏季黑龙江省降水453.0mm,比常年偏多33%,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1位;全省共有54个台站次降暴雨,3个台站次降大暴雨.松花江、嫩江干流发生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干流则发生了自1984年以来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气候背景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已进入多水时期.洪水发生前期秋、冬、春降水异常偏多江河水位高.7月环流形势上,亚洲中高纬地区盛行两脊一槽型,8月盛行宽槽型形势,季内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频发冷涡系统.7,8月有来自南海、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副高外围水汽还有鄂霍茨克海水汽与极地南下冷空气在黑龙江省交绥.
其他文献
利用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24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SO2,NO2,O3、PM10和PM2.5逐小时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一年当中长株潭城市群出现三天以上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以上的持续污染过程15次,累计污染超标日为176天,出现4级及以上的概率为27%,长株潭城市群的污染物以PM10,PM2.5和O3为主,PM2.5污染超标日较多.重点分析了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大气成分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T639格点资料和HYSPLIT后向轨迹方法,对2013年10月19-23日东北地区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形势场、气象要素特征以及影响天气系统的热力和动力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沈阳站和哈尔滨站为例,对单站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和造成重污染的天气形势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以大雾天气为主,轻雾和烟尘天气交错发生,局地P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逐6h0.25°×0.25°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3年5月18日雷暴大风、2月28日大风沙尘和3月9日大风强沙尘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西高东低"环流形势下,受蒙新高压脊、西风槽、地面气旋和冷锋、高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在中低层90°~110°E形成次级环流,对流层中上部高空急流和高位涡通过次级环流动量下传-中低层形成
通过分析2014年克拉玛依区域发生的首场寒潮大风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气压场特点,物理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欧洲脊顶缓慢东南垮,西伯利亚槽得到冷空气补充发展,槽体逆转南压西伸.槽前西南急流加强,区域近地面气温不断上升.槽后强冷空气迅速堆积猛烈爆发,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的主要成因.强下沉气流加速了冷平流进入中低层大气,造成区域近地面气温骤降.天气前期,欧洲高压前冷锋位置稳定少动,
2010年3月20日和2012年3月23日河南省发生了两次致灾大风天气过程,两次过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分析资料对两次过程从大风路径、落区、环流形势特征、大风前期气候背景、物理量诊断、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①高空槽强的斜压发展、地面大的气压梯度是两次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②前期河南及沙源区干旱少雨、气温偏高,强烈的高空风动量下传为沙尘天气的产生
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夜间灯光数据获取最新的城市地表分布,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对2013年8月14-16日太原区域的一次高温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模式地表修正后,能够准确反映太原区域主城区和高速公路沿线小规模建筑群的扩张,能够改善模式的预报性能,显著提高对地表温度、地面气温和城市热岛强度的预报能力.在相同的晴空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化
本文利用湖南9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分析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得湖南一直处在高压下沉气流控制下,形成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副高变异的原因主要有:(1)2012年冬季至2013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低,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高,使得Walker
利用江苏省1302站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地面观测、探空资料、NCEP-DOE Reanalysis2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数据,首先分析了2013年7月下旬江苏持续性高温灾害的天气特征,并讨论了2013年7月下旬江苏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江苏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天气形势背景,同时热力条件和风场条件都有助于高温的持续发生.对比分析江苏在2013年7月下旬的高温天气与
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60-2009年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低纬高原5月逐日日降水资料,应用奇异值分析(ESVD)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海温变异与中国低纬高原区5月极端降水事件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之间关系,统计诊断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中国低纬高原区5月极端降水与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之间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得到了海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小时雨量、FY-2E静止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云降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催化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受低压系统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湖南地区水汽输送强烈,有利于降水云系维持.湘南地区对流发展旺盛,降水较强;湘东地区以积层混合云为主,降水强度较弱.光学厚度与地面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催化后,高层的回波最先出现明显的响应,回波强度出现增长;低层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