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南部水稻田、旱田氧化亚氮之排放量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告提出台湾中、南部不同农业生态系及施用动物粪堆肥的土壤,以密闭室法收集N2O通量资料及估算台湾中、南部土壤N2O排放量.在旱田、稻田及果园等三个农业生态系中之土壤N2O平均日通量为N2O-N12.8~57.7g/hm2·d,每年由旱田、稻田及果园排放至大气N2O-N量依序为11.3、5.6及4.7kg/hm2.依此估算台湾中、南部此三种农业生态系耕地每年排放N2O-N量为4616t.田间施用化肥的水田及施用动物粪堆肥水旱轮作田之土壤,由肥料衍生之N2O-N依次为1.06%~2.19%与0.46%~2.05%.
其他文献
本系统选择VB6.0为开发工具,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设计方法,并大量运用了ActiveX技术来进行程序的编制,在视窗(WINDOWS)下建立对话框式的用户界面,易于操作.整个系统分为9个部分,提供安徽省土壤养分、肥料试验、作物种植、农化服务、新型肥料开发生产、肥料市场、肥料管理信息、行业部门和肥料企业等信息,并可根据安徽省地图上地名、作物种类和产量而决定农田的氮磷钾肥料的投入量,具有复混肥配方推荐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中部中等肥力黑土春玉米连作区,13年连续施磷和残留在土壤中的磷对玉米产量、磷肥的利用率以及二者对玉米增产增收影响的分析比较,得出磷肥对玉米具有12年的后效作用,但后效生统显著时期约为2年.
蔬菜无土栽培的耗水量较大,水分利用率较低,利用吸水剂的吸水保水作用,可以减少灌溉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针对基质用吸水剂对凝胶强度,吸水倍率和成本的要求,利用工业废胶为原料,研究了交联反应和水解反应条件对凝胶强度、吸水倍率的影响,研制出了基质用吸水剂,试验了吸水剂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交联剂浓度1.1%,交联温度30℃,水解温度85℃为最佳的反应条件,可使吸水剂的吸水倍率和凝胶强度达到协调.基质加入
玉米、水稻施硫可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米子粒的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玉米施硫可提高植株体N、P等主要营养元素及叶绿素等含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平均增产8.4%;不同硫肥品种对水稻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为5.6%~8.9%,其增产效果依次为硫酸钾>Sulfer95>硫磺.
本文研究得出土壤钾素的丰缺、玉米品种间吸钾特性及其差异、不同肥力土壤供钾能力等是影响春玉米钾肥增产效果与利用效率的3种重要因素.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测试得出:90年代后吉林省土壤缺素序位已从70年代前的N、P、Zn、K演变成N、K、Zn、S、P,K已从70年代前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不同品种玉米吸收土壤和肥料中钾的数量差异悬殊.钾肥在不同肥力上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及利用效率的差异更大.其顺位
在黑龙江省草甸白浆土上,从4月至10月每间隔10d取一次多点混合样,分析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及pH等农化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取的土样其测定值变化范围没有超出一个肥力指标的等级.因此认为在测土施肥中4~10月什么时间取样都是可以的.
本研究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在研究确定盐化灌淤土壤养分、盐分空间变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土壤化学特性之间及其与棉花生长关系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棉花花铃期碱解氮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速效磷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播前和花铃期速效钾与盐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可溶性盐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可溶性盐分和速效钾含量均为棉花生长的限制因子.
本文采用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对长期施肥和耕作白浆土中有机磷组分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浆土耕层有机磷含量高,占土壤全磷含量的41.62%.其各组分含量高低顺序为MLOP>MROP>HROP>LOP;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施化肥则对土壤有机磷影响不大,长期秸秆还田使MROP和HROP增加,而长期不施肥除HROP变化不大外,其余各组分有机
把湿筛分离水稳团聚体(WAS)和室内模拟实验结合起来,调查荒地和耕地黑土中团聚体结合有机质(SOM)与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粒级水稳性团聚体表现出较强的抗分散能力,并与总有机C呈显著正相关.添加无机N培养,增加了微生物对有机C的消耗,不利于大团聚体水稳定性保持.有机C和无机N配合处理,有利于黑土耕地大团聚体水稳定性的保持,并随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本文就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类型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了本科人才培养的类型与特色,探索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