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线行波管二维频域非线性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军用微波管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Adr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给出了螺旋线行波管频域注一波互作用的二维模型,并根据该模型编写了相应的程序,与瓦因斯坦的波导激励理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具有比较好的一致性。
其他文献
电形成工艺是制造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SED)的关键步骤,因此研究电形成电压波形对SED电学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器件电压分别为幅值渐增波形和等幅波形时SED阴极的电形成过程,发现采用渐增波形时SED阴极的电形成是逐步完成的,而采用等幅波形时SED阴极的电形成是瞬间完成的。两类波形下,开始电形成时的器件电压均为14V时,结束电形成时的器件电压均为17V。本文还研究了采用4种不同波形进
随着交流等离子体显示器AC-PDP研究的深入,AC-PDP的介质保护膜材料的选择,新型表面保护材料的开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比了用电子束蒸发的传统MgO介质保护膜和在传统MgO膜上用丝网印刷涂覆MgO粉末的介质保护膜,分别用这两种介质保护膜制作了两个显示屏,比较它们的光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用丝网印刷涂覆MgO粉末方法制备的介质保护膜对AC PDP的光效和亮度都有提高。我们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了
本文阐述了采用介质衬里的矩形波导作为新型的带状电子注切伦科夫脉塞(Cerenkov Maser)的优势,并运用纵向分量法和场匹配法对介质衬里的矩形截面波导中工作模式的场型和色散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下一步研究矩形截面切伦科夫脉塞的注波互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根据FED显示器响应特性,设计了改进型PWM灰度调制方法,通过确定驱动脉冲顺序,结合人眼的视觉特性设计了最优PWM调制技术,通过调整驱动脉冲增量,实现了单位时间亮暗转换次数最大化和亮暗转换频率均匀化的优化目标。采用FPGA控制技术实现了改进型PwM灰度调制,减少了FED图像灰阶损失,提高了图像显示质量。
本文采用多尺度耦合计算方法模拟研究了微米长度(5,5)开口单壁碳纳米管阵列的发射情况。我们发现,当碳管间距小于碳管长度时,施加在管阵上的电场遭到严重屏蔽,最佳的碳管间距大概等于2~3倍的碳管长度,具体的数值则还跟外加电场有关。碳管间的这种屏蔽效应可以用一个屏蔽因子来描述,该屏蔽因子是碳管间距与碳管长度比值的指数衰减函数。我们的模拟结果表明,管阵的厚度应该大于某一数值,但是过度地增加厚度并不能显著地
本文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利用四针纳米氧化锌制备平面栅极结构的场致发射阴极。通过阴极表面涂覆的二次电子发射材料,进一步增强阴极的电子发射能力。将阴极与阳极板相组装,进行场致发射特性测试。测得该结构的开启场强为1.2V/μm,阳极电流密度最大为25mA/cm2,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验证明氧化锌是一种优良的场致发射冷阴极材料,在真空电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通过分析椭圆截面带状注的运动规律和传输情况,得出了维持电子注稳定传输所需要的的聚焦磁场表达形式,并给出了磁场参数与电子注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计算和粒子模拟程序验证,实现了带状注长距离稳定传输。
本文主要对单注及多注行波管磁聚焦系统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多注行波管磁聚焦系统,通过计算模拟及试验,提高电子流通率。
研制了行波管综合测试平台智能监控系统。系统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设置了常规监控模式和寿命测试模式。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有:高压电源信号的取样,隔离与传输;人机界面的可视化性;数据记录的长期性;异常故障的可控制性;灯丝电流快速开路实验。该监控系统为行波管可靠性评估等后续处理工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实验环境。
本文将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引入螺旋线慢波结构的设计中,对螺旋线慢波结构的螺距分布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同时实现效率的提高和相位失真的减小。优化效果明显,采用效率优化后电子效率提高了10%;采用相位优化后,最大非线性相移仅28°,减小约17°,而电子效率与未优化时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