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条件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de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蓝藻水华事件增多趋重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1,2]。蓝藻水华的形成除了其本身的生理特点以外,气象条件、营养盐和其他环境因素也都起着关键作用,但任何一种单因子都难以驱动水华形成~[3-5]。当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程度难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磷、氮浓度可能不再是藻类生长和水华形成的限制因子,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取而代之,其中气象条件显得尤为重要~[6]。气象和水文条件一般通过影响湖泊水体的分层、热量传递交换以及光照、营养盐的可利用性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藻类个数、群落、分布和生命周期等~[7].现有研究已证实,气温、风、光照、降水等气象因子都会对太湖蓝藻生长和水华形成产生重要影响~[8-10],而不同的气象因子及其在蓝藻生长和水华形成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明显不同。现有的研究大多或基于实验数据,或基于短时间、间断性的实测数据,有些甚至仅仅是个例分析,而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面积常常达数百平方公里,因此有些结果难以反映实际情况,而且不同的结果之间有时会存在明显差异。卫星遥感为获取多年太湖蓝藻水华发生发展信息提供有效途径,与以往的实验室模拟或短期的实地观测不同。为此,本文利用太湖湖面及周边地区2003~2013年较长时间、连续高频的气象观测数据、水文和水质观测数据及MODIS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和专业模型,深入分析基本气象要素及蓝藻水华信息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蓝藻水华出现的概率与日平均气温呈二次正相关关系;在日平均气温0~35℃的情况下,均能观测到蓝藻水华现象;日平均气温25~30℃为高频高发区,也是大面积蓝藻水华集中暴发区,但日平均气温>30℃后单次平均面积减小。2、蓝藻水华主要出现于风速为0.5~3.5 m/s的区间,前6小时平均风速在此区间占比达94.7%;蓝藻水华面积总体上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大范围蓝藻水华主要出现在6小时平均风速≤2 m/s的情况下。3、在春季复苏期和夏季活跃期,主导风向为东南东,蓝藻水华主要向西北部方向漂移,与西部沿岸区、梅梁湖和竺山湖区域自身生长的蓝藻共同形成蓝藻水华,成为蓝藻水华频发重发区;在秋季活跃期,主导风向转为北风,大量蓝藻水华向太湖南部漂移集聚。12月份蓝藻水华逐渐进入衰败期,前期形成的大量蓝藻水华在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的作用下,继续向太湖湖心区转移。4、蓝藻水华当日平均日照时数为8.5小时,但最小仅为0.12小时,其中日照时数小于3小时的有25天,单次平均面积仅比总体单次平均面积小12%,说明充足的日照并非是蓝藻水华暴发的必要条件。5、降水总体上对蓝藻水华会产生负面影响。持续大量的降水会增加太湖水容量,对藻类密度有稀释作用,不利于蓝藻成群上浮形成水华,相反,长期降水偏少则可能使水中营养盐浓度和藻密度提高,有利于蓝藻水华形成。
其他文献
传统会计一贯运用货币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计量,而始终没有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更没有对人力资源当期实现价值进行计量.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人力资源当期实现价值计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国
成文刑法作为概念/符号系统,在观照具体事案时不可避免地有其自身局限。要适应生活现实,就需要解释刑法——犯罪构成乃刑法解释学在刑法文本基础上所建构之理论模型,即属于一
  结晶过程研究不仅是复杂流体和材料科学中一个重要方向,而且对如何控制条件制备符合要求的晶体有着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关于结晶过程及其机制的理解尚存在不少争论。以
为探讨未来降水减少对内蒙古皇甫川流域沙棘幼苗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特设计平均降雨水平、偏旱、干旱和极端干旱4种不同的水分梯度处理,开展人工水分梯度实验.方差分析表明,
目的 探讨脊柱原发性血液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6例原发性血液性肿瘤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多发性骨髓瘤
用不同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京411"和"小偃54"中分离纯化的PSⅠ颗粒为材料,研究了小麦PSⅠ光破坏过程的光谱特性,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结果表明,强光导致PSⅠ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