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干旱年代际背景与年际变化

来源 :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分会场——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科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gsa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旱灾多发的少数国家之一,而华北地区发生干旱的频率居于全国之首.历史上华北旱灾的次数也远远多于洪涝,自公元初至19世纪期间在华北境内发生水灾650次、旱灾980次.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连续干旱现象:1965年以后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干旱日益严重;1972年长江以北大旱,黄河开始断流,旱期从春季持续到夏季;1986年长江以北地区出现夏秋冬连旱和大旱;1987年内蒙、西北、华北出现严重旱情;1994年江淮、黄淮流域大范围严重干旱;1997年1~3月初黄河源头第一次出现断流现象,黄河中下游全年断流225天,断流长度达700km,长江以北地区夏秋出现严重干旱;1999~2000年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近50年来少有的持续两年的严重干旱气候灾害,同时出现了高温酷暑(热浪)天气,2000年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本文讨论,1华北干旱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2华北干旱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的关系.
其他文献
文章从生态渔业的内涵与核心出发,指出了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分析了福建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本文针对多波束数据后处理方法,介绍了对多波束声纳系统的声线折射进行改正的一种新方法,阐述了多波束声纳系统的声学原理和海水的不均匀性.
本文结合MATLAB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针对海洋测绘数据的特点,利用MATLAB作为一个科学计算平台,探索处理海洋测绘数据的新方法.
本文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目标与任务,还指出了测绘保障的战略措施.
作者介绍了在临近黄海大面积盐田数字化地形测量中,运用GPS RTK技术,体现出定位精度高、数据采集快、受外界影响小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聚类指数增长模型来预测江苏洋口港海区西太阳沙附近海底的冲淤变化及经比较分析所预测的结果.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针对水深地形调查监测人类活动对黄河口北部粉砂淤泥质海岸的影响的介绍,阐述了引起较大的海底侵蚀的原因.
气候变化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天气气候变化和1970年代末期的气候突变事件是当今最受关注的两个科学问题,许多学者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展开了研究.本文利用NCEP/NCAR1958~1997年7月1日4次全球2.5°×2.5°的再分析格点资料对欧亚地区(0~180°E,20°S~60°N)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对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和同期我国降水的变化进行了
城市化对城市气候影响最显著的就是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英国化学家LakeHoward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和临近地区城镇气温的观测比较后于1820年提出.热岛强度(城郊温差)去除了大尺度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由城市化发展造成的.近年来,城郊温差扩展趋势已被证明.在少于10000人口的小城镇亦能在长时间温度记录中探测到城市热岛的影响,Karl等对美国历史气候网(1219站)资料研究后指出,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暖冬.气候变化的特点引起了人们普遍对气候变暖的关注,由此,近年来对气候变暖方面的研究报告很多,几乎见不到有"冷冬"的记载和研究.但是,在连续经历了十多个温暖的冬天之后,2004/2005年冬季(2004年12月~2005年2月),河南也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度过了十几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2000年下发的"短期气侯预测评定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