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合适的影像学评价方式,对下前牙内收前后牙槽骨改建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牙槽骨改建与下前牙移动的关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内收前后下前牙牙槽骨改建差异。材料和方法:选取54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6例患者关闭间隙前后的CBCT,测量下前牙牙槽骨厚度及高度变化指标(LABL/LPBL、LH、LA/LP),及下前牙移动情况的相关指标(ΔIMPA、根尖位移ΔA、切缘位移ΔE)。比较根尖唇侧、舌侧移动患者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下前牙移动与牙槽骨改建的相关性,以及高、均角者治疗前后牙槽骨改建的差异。结果:1根尖舌向移动者治疗后LA增加,LP减小,LPBL变大(P<0.05);根尖唇向移动者治疗后LA减小(P<0.05)。2治疗前后牙槽骨改建与下前牙移动存在相关性,LA增加及LP减小与A正相关、与E负相关(P<0.10)。LPBL增加与IMPA及A正相关(P<0.10)。3高角及均角者治疗前后LH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角组减少量显著大于均角组。4下中切牙LA变大、LP减小、LPBL增加;左下侧切牙LA增加;右下侧切牙LP减小;下尖牙LABL增加(P<0.05)。结论:1拔除第一前磨牙内收后,根尖靠近移动侧皮质骨;骨开裂、骨开窗的出现说明牙齿移动有一定限度。2下前牙内收后牙槽骨改建与牙齿移动存在相关性,过度整体或倾斜移动会超出牙槽骨改建能力,引起损伤。3高角者牙槽骨厚度小于均角者,治疗后高角者根尖水平牙槽骨减少更显著,高角者下前牙矢状向移动更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