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芦山地震空区附近的应力分布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n_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长约60公里,理论上该空区的一次性完全破裂可产生一个大致Mw6.8的地震.Pei et al.2014和Wang et al.2015分别通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了该空区的深部结构,发现地震空区具有一个低速韧性的地壳,据此推断在地震空区内不太可能有大地震发生.在本研究中,研究了汶川-芦山地震地震空区附近的应力分布。
其他文献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影响,帕米尔高原大幅度向北推移"突刺",引起其周缘数千米厚新生代地层发生强烈构造变形,成为全球地壳缩短最为强烈、隆升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帕米尔高原东缘挤压塔里木盆地,在其盆山耦合带发育弧形断裂带及褶皱冲断带.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沙箱物理模拟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方法,着重分析了帕米尔东缘不同构造段内不同角度走滑断层对构造变形演化的影响以及区域滑脱体系对塔西
造山带庞大的地形载荷是控制区域变形以及应力分布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龙门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一直以来因极陡地形闻名于世,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地形过渡带之一.此外,龙门山还表现出强烈的地形分段性特征,表现为南陡北缓的特征.并且2008Mw7.8汶川和2013Mw6.6芦山两次大地震都集中在龙门山南段高陡地区.相关余震分布以及汶川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也表现出对应的分段特征.因此,推测冲
本文介绍了帕米尔—西南天山两大体系碰撞对接、西南天山前缘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结果、帕米尔东北缘新生代古地磁结果和帕米尔-西南天山构造隆升时间序列及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型。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Molnar et al.,1975).阿尔金断裂作为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其北东向的形变分配,对解释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机制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阿尔金断裂的形变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以下观点:中新世中期,断裂延伸进入蒙古、俄罗斯,甚至鄂霍茨克海地区(Worrall et al.,1996);断裂在东延至阿拉善块体南缘处以一簇“帚”状断裂组的形
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波形比到时包含更多的信息.而波形反演因为没有做射线理论等假设,因而可以从体波数据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因而对波形反演,可以对地球的速度模型有更好的约束.模拟退火法已经广泛的用于多参数的地球物理反演.一种被叫做快速模拟退火法的反演方法(VFSA)已经被证实可以在地球物理反演过程中实际应用(Sen&Stoffa1995).相对于格点搜索,在解决非线性多参数的反演问题中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的
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演化过程和形成原因一直以来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作为亚洲内陆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柴达木盆地干旱区的干旱化研究在亚洲内陆干旱化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柴达木盆地干旱化历史和形成机制对揭示亚洲内陆干旱化演化过程和形成原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精确定年的长尺度和连续的古气候记录,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研究相对于其他内陆盆地仍然比较薄弱.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花土沟剖面古地磁和
以青藏高原中东部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7~8月,沿青藏高原东北-西南方向进行样品采集,大约每100km选取受人类活动干扰少的地带设置采样点,共采集了77个表层(0~20cm)土壤样品.每个土样均为3个样点混合样,将采集的样品剔除可见碎石、沙砾及植物残体等杂质,然后采用四分法处理样品.研究表明,土壤因子中的TOC,TN及pH值和地理因子中的海拔及气候因子中的气温、降水是影响研究
云南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最南部,该地区人口密集,地震活动强,小江断裂带南端及大理-中甸断裂带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尤其受到中国地震部门的关注.云南西南部与缅甸接壤的地区地震活动性较强,但云南东南部与越南接壤的地区地震活动性却很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地震活动性的差异?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主要位于中上地壳深度,因此认识云南及其周边地区的精细地壳结构各向异性和形变特征是研究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分布和强度的重要基础.
The Tian Shan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intracontinental mountain belts on the earth today.In the northern foreland basin of the Tian Shan,the strata have been intensively deformed by folding and faul
会议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2013-2015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架设的673个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所提取到的接收函数并应用H-k扫描方法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从~65km减薄至~40km,不同块体之间地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