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对照研究

来源 :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抗凝治疗方法.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脑梗死17例,脑出血3例,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天1次,单药治疗,对照组:脑梗死18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患者口服华法林2.5mg,每天2次,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剂量,脑出血患者首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100U,每天1次,共14天,然后口服华法林2.5mg,每天2次,观察下肢疼痛、肿胀消失时间,应用彩超观察下肢深静脉管壁的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方法来评价老年痴呆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包括脑血管扩张储备、收缩储备和整体储备功能.方法:本研究对54例病例组及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脑血管储备功能(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的检查,其中阿尔茨海默病组(Alzheimers Disease,AD)24例,血管性痴呆组(v
会议
目的:通过运用失眠及相关量表对天津部分农村及城市社区中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失眠筛查以及可能导致失眠的相关因素的资料收集。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失眠的发生率,以及对可能导致失眠的众多因素进行观察比较,寻找其与失眠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脑卒中高危人群失眠的发生机制,以及影响睡眠的原因,为改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睡眠情况以及对患有失眠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提出建设性改善意见提供依据。
目的:研究发病≤4.5小时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及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利用我院已经成熟的脑卒中绿色通道,从急诊室、神经内科门诊、神经内科病房、影像中心连续收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所有发病≤4.5小时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得出溶栓率,并分析未溶栓的原因.结果:发病≤4.5小时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538例,其中104例溶栓(19.3%),未溶栓的原因主要是:轻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癫痫的临床、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特点,加深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认识,为临床防治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加强早期防范,进行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在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病例组)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患者资料,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在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对照组)无继发癫痫的脑梗死患者资料。记录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
目的:心血管疾病(CVD)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CVD的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AS),对AS的一级预防可延缓或降低人群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频超声检测出的颈动脉斑块是AS的确定性标志,斑块形成与多种CVD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亚临床AS的替代物.本研究探讨一组糖尿病、高血压高发的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单发及多发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AS的一级预防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糖尿病患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人体在一定血压或脑灌注压波动范围内维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相对稳定的能力,可避免脑组织发生过灌注或低灌注。近年来出血性脑卒中CA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CA状态不仅与临床因素及预后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动脉血压及脑灌注压的管理提供参考信息。本文主要就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降糖、控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改善脑代谢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组间
目的:探讨基于卒中平台之上使用尤瑞克林救治大灶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结构性影像类型的大灶梗死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神经康复等多学科合作卒中平台管理的基础上,给予抗血小板、降颅压、脑保护、生理支持、调控血压等治疗,基础用药为疏血通6m 1+生理盐水250ml静滴;胞磷胆碱0.5g+生理盐水250ml静滴;阿司匹林0.1g口服,以上
目的:探讨和研究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高发地区经绿色通道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2014年我科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塞(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 (0.9mg/kg)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发病条件基本相同的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d、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90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Th细胞亚群的变化,进一步明确rt-PA静脉溶栓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应用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例作为溶栓组,同期6例未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非溶栓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rt-PA或者非溶栓常规用药后)24h,48h,72h和120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