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和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地质模型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2017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elie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气系统分析和模拟技术首先为油气地质综合研究提供数据集成平台和分析工具,分析和模拟主要是评价不确定性因素,服务于勘探目标优选和油气资源址评价。在过去的15年中我们在Trinity3D中建立了中国主要盆地油气系统地质模型,并集成了相关源岩和油气藏数据,建立起烃藏空间和成因关系。
其他文献
中国近海海域概况中国近海海域由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海域南北跨度约为38个纬度,最北端在辽东湾顶约41°左右,最南可至北纬3°左右,东西不规则跨度约为20个经度.其自然地理条件存在较大的变化并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目前我国海域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具备了较全面的资料基础。1:100万区调实现了海域全覆盖,1:25万区调填补了空白区,为海域区域地质编志提供了保障。海域编志既要遵
新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简称地质志)是一套规模宏大、意义重大的地质调查综合性和原创性成果,其空间数据库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地质和地理信息,因而编制数据检查系统,保证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势在必行.检查统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6.0进行软件的编制,利用MapGIS6.7开发组件读取和处理数据库文件,并以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03建立数据标准信息库和保存检
南海大陆架(岛架)水深小于250m,地形平缓。大陆坡(岛坡)水深250一4000m,地形起伏大。南海海盆水深3600一5000m,总体上地形平缓,发育大型海山和海山链。马尼拉海沟最大水深超过5000m。命名南海海底地理实体可以彭显我国在南海的科考成果,也表明我国对南海的管辖权力。中国特色的海底地名在推广使用的同时,也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结合海洋制图标准及规范,对海洋制图中涉及到的各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对现行的制图标准、规范研究,包括数学基础、底图要素、表示法、注记、版面布局、要素制图综合、分类概括、分类编码体系以及专用图式符号等方面;选择与规范对应的数字地图实例(包括不同专题要素、不同比例尺以及相同要素相同比例尺但不同区域的地图实例),对照上述规范进行检查和分析,找出地图存在哪些主要的规范性质量问题,对制图标准及规范、制图程序进
符号库是存储符号的数据库,它通常将符号分类存储,以实现对符号的科学管理(王家耀,2006).标准、规范的符号库建立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图效率和地图制图数字化水平.1:250万月球数字地质图以ArcGIS为平台进行编制,它与传统的地球地质图不同,其构造分类体系、岩石分类体系以及图面表达要素都具有独特性.经过长期对月球的探索,国内外已经先后编制了不同比例尺、不同区域的月球地形图、地质图、构造图等,但目前月
南海的沉降史研究一直是南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本研究基于高精度的多波束水深资料,在南海陆坡和海盆均识别出大量的海台和平顶海山,这些海台和平顶海山的建造可能与生物礁有关,将可以为研究整个南海的沉降史开辟新的窗口。
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的爆发式的增长,在带来可供研究的海量数据的同时,同时带来巨量的噪声和垃圾数据.在地学领域,由于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法手段的众多,产生了数量巨大、多元的地学数据集合.在地学信息的研究过程中,经常能碰到地学信息孤岛、分图幅地学数据在边界附近存在系统误差以及地学文档的非结构化问题.在对地学数据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挖掘之前,有必要根据研究目的对地学大数据进行预处理清理,使冗余、复杂的大数据转为结
地质大数据标准体系是进行大数据开发的前提和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以往地质信息化工作研究梳理,探讨全国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地质数据集成标准体系下进行地质信息化集成工作的可行性。
借助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契机,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对历史航空物探及遥感项目成果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一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拯救大调查之前的老旧纸质成果图件,二是对已有图件的矢量文件进行统一格式、统一坐标、统一属性等规范化整理;最终形成可直接对外提供服务的若干重要专题信息服务产品。本文以遥感解译成果图件信息服务产品制作方法为例展开谈论。
大数据创新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表明,采用大数据+AI技术,融合地质调查过程,新一代数据密集型工作模式将重造传统地质调查流程:(1)大数据技术使传统地质调查从开始就直接挖掘反映物理实在的数据世界,使传统的地质调查工作流程进人了以数据挖掘为起点的工作模式。(2)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成的智能空间()地质云使地质人员在野外从传统“单兵”提升为地质云“端”,地质感知与认知服务能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