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与外阴癌变关系的研究

来源 :2007年全国女性外阴阴道疾病诊治进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zag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阴鳞癌约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3-5%,占妇女全身肿瘤的1%-2%,其病因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cyclinDl与p27蛋白在外阴鳞癌、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外阴非瘤性上皮内病变及正常外阴皮肤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外阴癌变之间的关系及它们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为临床常见、复发性阴道炎,在美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病居第二位。本研究开始用克霉唑乳酸菌阴道片治疗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病,疗效满意。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也称为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以外阴奇痒、灼痛,病变区域皮肤和粘膜色素减退或发白,皮肤粗糙、轶裂及破溃等皮肤变化为特征。本资料通过随访结果表明:60例患者经过超声治疗后,均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到100% ,复发率低,经过半年多的随访,60例中仅5例复发。不同病理类型的外阴上皮内非肿瘤样病变对聚焦超声敏感性无显著差异。由于使
阴道炎症是妇科常见病,妊娠期也不少见,患者不仅有明显不适感,影响生活与工作,而且对妊娠结局和胎儿、婴儿均有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也成为围生期妊娠保健内容之一。某院门诊应用麦咪康帕栓治疗妊娠期念珠菌阴道炎110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作者于2003年6月-2004年8月对171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进行聚焦超声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组以女性外阴部皮肤瘙痒及色素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顽固性疾病,该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长久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研究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5例,总有效率100%,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该方法的优越性:①治疗后病变区皮肤完整,无创伤,无痛苦;②治疗后无瘢痕形成;③疗程短;④该方法易掌握、安全。所以,该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外阴白色病变的病因不明,病程较长,目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效果均不甚满意,本研究应用重庆海扶CEF-Ⅰ型聚焦超声治疗仪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共368例,本组病例中治愈率占97.8%,复发率低,治疗为由内向外无创性、无痛性,患者易接受治疗,而且本组病例的经验让患者接受两次治疗,两次间隔3个月,可以将两次治疗定为常规治疗,且不做过度治疗,不易出现副反应如烧伤等。综上所述,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种新的有效
原发性阴道癌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0.5%-2%,并不多见,首选放射治疗。虽放疗技术已有改进但5年生存率未见明显提高。本文将某院1992年1月-2002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阴道癌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放化疗同步组,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用χ2检验。
原发性卵巢类癌是一种组织来源尚有争议的、罕见的低恶度肿瘤,发生率极低。某院妇瘤科近20年收治原发性卵巢类癌仅2例,本文现将其治疗情况进行报告。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世界居第二位,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一位,每年有大约465 000的妇女被诊断为宫颈癌,而大约有200 000的妇女死于宫颈癌。本文将着重阐述HPV的致癌机制、诊断以及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
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90%,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等有关。本研究目的是检测外阴上皮内瘤变Ⅲ级、外阴鳞癌、基底细胞癌及疣状癌中P16基因的改变与HPV感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