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与广州大学生体内多环芳烃与8-羟基脱氧鸟苷的关系

来源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cxp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运用稍加改动的同位素内标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监测广州市大学生中吸烟和不吸烟两组群体体内经基多环芳烃和8-OHdG的暴露水平,进一步评估吸烟对PAHs暴露的影响及其可能对体内DNA的氧化应激损伤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吸烟虽会引起尿中部分PAHs浓度上升,但本次实验所调查对象的人均吸烟量较少(每人平均7支/天),且环境本底较高,因此未发现吸烟会导致体内OH-PAH和8-OHdG浓度显著升高。所以,广州市大学生体内多种PAHs的暴露来源广泛,且PAH不是尿中8-OHdG增高的唯一因素。
其他文献
会议
本论文以抗生素中代表性物质红霉素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安全、无毒的去除方法,期望能为水中大分子难降解抗生素的去除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技术。将纳米Fe304掺杂到介孔氧化硅中,使其具有磁性,并作为去除红霉素的吸附剂,大分子的红霉素就可被吸附在孔道的内表面,通过外加磁场分离和异位再生,即可达到将红霉素彻底去除和吸附剂再利用的目的。
砷是地壳中的微量组分,丰度不高,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岩石、土壤和水体中,并可在多因素作用下发生迁移转化.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砷及其化合物,而饮用含砷地下水或通过水-土壤-植物-(动物)-人体食物链方式是砷暴露的主要途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用含砷地下水与慢性砷中毒导致的皮肤病变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长期砷暴露与皮肤病变有关.此外,砷经人体摄入后,可以积累在生物指示物,如尿液、头发和指甲等组
本文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受试生物,通过饲料暴露DBDPE的方式(500mg/kg、1000mg/kg和3000mg/kg),同时设置对照组,研究不同浓度DBDPE对草鱼抗氧化防御机能的影响,探讨DBDPE的毒性效应,为全面评价新型溴代阻燃剂的毒理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DBDPE对草鱼肝脏和肌肉组织中SOD活性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趋势,但是
氯酚类化合物主要来自于塑料、医药、印染、农药、木材防腐、石油化工等工厂排出的废水,进入水体或土壤中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氯酚类物质在自然环境中滞留时间长、极难降解,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被浓缩放大,对人体构成极大危害,属高毒类物质.国家环保部门规定,排放废水中2,4-二氯酚和2,4,6-三氯酚的含量均不得超过0.6ppm.因此,该类化合物的治理是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
本研究将强酸性阳离了交换树脂(001*7(732)型)和强碱性阴离了交换树脂(201*7(717)型)以不同投加量(10、20、40、60、80、100、150、200、250和300 g/L,对北方某卫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静态处理。渗滤液先经阳离了树脂处理后,再经阴离了树脂交换得到处理水样,并测定水样处理前后盐分变化,同时分别测定水样相应的CODcr、氨氮、水质硬度,pH,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
近几年,纳米零价铁由于能在常温常压下降解有机污染物而受到普遍关注。通常,这些降解过程涉及零价铁表面分子氧的还原(活化分子氧)和H202的产生。课题组最近报道了Fe@Fe2O2纳米线中性条件降解有机污染物4-CP时表现出有趣的核壳结构依赖活性,其原因在于电子从纳米铁核从氧化铁导带传递到表面双电子活化分子氧和表面吸附的亚铁离子单分子活化分子氧同时起作用。最近,发现核壳结构Fe@Fe2O3纳米线能促进中
本研究以非洲爪蟾胚胎为材料,建立一种快速评价污染物神经毒性——对运动神经元发育和轴突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影响的方法.在FETAX试验的基础上,对雌雄分别注射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得到受精卵,待受精卵生长至8-11阶段,用促进神经发育的甲状腺激素T3(1OnM)和抑制神经发育的氯化甲基汞(5OnM、100nM和200nM)为模式化合物暴露胚胎,每24小时换一次暴露溶液,96小时后胚胎发
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s,FQs)是第四代人工合成的喹诺酮抗生素药物,已经被广泛用于人类疾病治疗及水产养殖业.此类药物服用后大多以原药和代谢产物的形式随着粪尿排出体外,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已经在环境水体、污泥、土壤等多种环境介质中检测到抗生素的存在.抗生素的大量残留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残留的抗生素药物最终进入食物链食物链以及诱导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是其典型代表。由于PFOS和PFOA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准确地检测、评价环境中该类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当前环境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由于酿酒酵母是一类遗传背景简单、可操作性强、缺乏内源性凋亡调控因子等种种优点的模式真核生物,因而非常适于实验室研究。本实验用酿酒酵母野生型及其基因突变型菌株作为受试物,暴露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