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塞克湖水下遗存刍议

来源 :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演进与传播的影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塞克湖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素有“上帝遗落的明珠”之称,其周边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过重要作用.自19世纪以来,伊塞克湖水下遗存陆续被发现,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来此调查研究.这些遗迹遗物,时代从塞人时期一直延续至中世纪.具体来说,这里既有塞人—乌孙时期的兵器、劳动工具、饮食器,也有中世纪的城址,以及墓葬、宗教祭祀性遗迹等.经研究发现,该地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大型居民点,它不仅是东西方商贸往来的桥梁,也是各种文明的汇聚地.因此,对伊塞克湖水下遗迹遗物的研究是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一环.
其他文献
本文在追溯梳理清以前各个时代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交往的历史之后,认为丝绸之路上中国北方各民族和中亚甚至欧洲、非洲大陆民族之间的往来已久;回族先民也是该条大动脉上活动的主要民族.回族先民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华大地,从事商业、传教等,为促进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隋唐时期的秦州(天水郡)作为拱卫关中地区西部的门户,连接陇右的重要交通要道,隋唐两代都在此设置了军府,屯兵以备战事.由于年代久远,相关文献记载缺失,有关此一时期的军府设置情况却不甚明晰.本文利用历史文献,结合出土文物,考证出隋代3个鹰扬府,唐代8个折冲府,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承续关系.
《□新宁远县记》碑,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刻石,宁远县儒学教谕江良达撰文.高120厘米,宽75厘米.计29行,满42字,字径1.5厘米.拱首条形,鸳鸯玉质地.碑面四角被打直径约6厘米的大孔(应是流落私家时被制作他物所致),导致部分文字缺如.据说此碑原在甘肃武山县城焦家台即旧县城南城根,后被人私自拉回家,前些年武山县城旧城改造时被发现,武山县博物馆回收,现放置文化局院内.阅读碑文,知碑为记述武山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上交通路线,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唐代文化空前发展,丝绸之路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音乐、舞蹈和服饰为例,讨论丝绸之路对唐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南朝刘宋郭仲产撰《秦州记》,大约散佚于隋唐之际.本文通过全面查考文献,辑得群书征引《秦州记》佚文共22则,考订冯国瑞辑本3则误辑,考定《秦州地记》《秦川记》即郭仲产《秦州记》.并在此基础上,广搜异文,进行全面校考.
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记》抄写于晚唐五代时期,它的编写完成当非蹴于一时,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发现的这一写本可能编写完成于晚唐时期,反映的是距离抄写年代不远的一个编写状态.此外,该作品在其抄写年代具有一定的宣善仇恶、抨击黑暗、娱乐民众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民间冥界观及佛教发展的情状,且带有民间文学的色彩.因之,可以视其为形成于民间的“文艺作品”.
自秦汉以来,秦州虽地处边陲,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多民族错居杂处.北宋时期,由于西夏党项的崛起,秦州地位日益重要.宋王朝于是采取派官员抚定经略、招募弓箭手屯垦、置场务互市交易、羁縻笼络结蕃部等措施,使秦州成宋王朝重点经营之地与抗击西夏的前沿,成为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以纹饰题材丰富、色彩艳丽活泼而引人注目.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饰黑白彩的陶器不断被发现.这类陶器,在彩陶数量中也只是极少数.本文就其分布区域、器物类型、流行时间、纹饰变化及其渊源、影响等诸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古代文明之路,昭示了古代欧亚之间文明交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实践有利于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地缘毗邻和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利益格局和命运纽带,但是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一带一路”建设将涉及当今世界地区热点问题较为集中和易引发冲突的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非以及欧洲等多个亚非欧国家和地区,面临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而且“一
此文通过对敦煌书仪、婚礼图以及相关史料的考查,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敦煌书仪中体现的唐代婚姻六礼的转变.首先,介绍了六礼的内容以及唐之前的变迁,每个朝代都有新的色彩;其次对敦煌书仪与唐代婚姻六礼的关系进行简述,从出土的敦煌书仪看唐代婚姻仪程问题,一方面问名、纳吉和请期在唐代就有简化甚至省略的趋势,另一方面六礼从婚礼仪程概念也变成了六种具体的实物,更具实用性;最后,结合敦煌婚礼图和敦煌壁画可看出关于唐代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