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外观形式价值的释放

来源 :第八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zhanyu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文字文化、表层知觉、风格流派的影响,以往建筑外观形式的表现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但随着时代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外观的表现有了不同的思考.作者通过图像文化、深层知觉及表现性的追求等内容指出当代建筑外观形式价值应在不同的限制中得到释放,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表现力.使观者能够随时、深层、整体的与建筑建立对话.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西方设计博物馆、中国新建的设计博物馆和上海专类设计博物馆的分析和梳理,探讨博物馆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空间载体等相关议题,思考上海作为“设计之都”,如何建设符合城市历史、定位与发展的上海设计博物馆.
光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一直是很多建筑师以及空间设计师所热衷研究的对象,因为对于一个空间体验的好坏,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离开了空间,它的各种美丽状态无法得以呈现;空间离开了光,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作者前期通过对部分建筑大师作品的用光手法进行分析,结合需要系统归纳总结出一套运用在体验空间的用光手法,并以一个具体的空间作为实践研究的对象.本文根据光在空间中的意义,从不同出发点探究光如何作为一种要素辅助空
文化遗产是在历史时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有形或无形的遗存.本文将新疆地域背景下形成的水文化理念,延伸至当下的艺术设计学科理论展开研究,通过探析新疆绿洲古聚落水景观遗存的各种特征,重新认识干旱区域水文化与水艺术的哲学思辨,并运用到具体的区域城市特色水景观的营造设计之中.
中华文明的起源在河洛,这里有河图洛书、龙门石窟、十三朝古都汉魏遗址、隋唐大运河.还有高浮雕木板刀刻、龙门石窟木版年画、唐三彩等非遗技艺,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本文尝试将大运河洛汴段非遗技艺、龙门石窟、汉魏古城、河图洛书和现代家居家饰、公共陈设、景观雕塑等设计结合,深入探讨同质文化之间的碰撞,尝试解决保持本土古代艺术在全球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张力协调问题.
许多当代城市理论主张在城市建立系统性连接,对碎片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借助廊道整合空间、资源和信息的做法可以使城市交通和信息传播具有更强的贯通性.利用地铁系统与地面文化遗产资源的垂直对应关系,建立包括节点、链接、命题和层次在内的完整信息网络,连通地下空间与城市各个关键节点,整合地下与地面文化资源,使地铁成为文化的廊道,就可以把城市连接为易于理解的、有内在精神的整体.
面对日渐凋敝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在对其特性与设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弹性营造”的设计理念,从弹性缓冲、适宜契合、柔性配置三个导向入手,建议以“层级整合的空间结构”、“节制适度的营造方言”及“过程培育的绿植范式”三方面为维度来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节约型设计,最终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生产生活共生重构”,以期推动景观设计实践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天台作为建筑空间所必须的一部分,有效和有趣地利用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天台农场的耕种方式近些年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其发展趋势是在提倡可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的同时,营造富有情趣和设计感的场所精神.天台农场的设计也需要结合农业、设计、艺术、建筑等多学科的跨界研究.
在平潭现代化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处理好新时代下的现代化发展与平潭传统人文特色保护的问题,平潭传统特色村落——石头厝村落的研究与改造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即探讨和研究平潭石头厝村落景观的改造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处于海西经济区大规划背景下的平潭岛石头厝村落;阐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希望通过研究石头厝村的景观改造,有效
在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里明确提出“要以科学态度,加强心理疏导,侧重人文关怀,培养有进取心、心态平和、具有包容兼具开放的社会心态”的大背景下,环境空间设计进入到一个需要反省的时代,新的设计需要弥补时代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心里缺失.环境设计将满足人们在社会环境压力下,寻求心灵治愈感的重要诉求.治愈系空间设计手法是通过提高材质亲和力、营造情感诉求的治愈场所和利用文化空间的精神属性,通过空间引导,从而达到环境
记忆性空间,是承载记忆表达情境的物理性空间环境.将空间作为记忆的载体,用情境化的语言来营造空间.本文将从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个体与集体、情节与事件等方面去探讨记忆性空间中的基本特质,为记忆性空间提供佐证,验证空间因记忆而存在,并在情境的作用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