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中的背离——中国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关怀与方法的省思

来源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学科关注的中心或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现实,超越对象性存在,实现绝对性存在。但是,纵观中国美学的发展,我们不无失望地发现,以西方美学为理论奠基并建构的中国美学始终与美学的这种终极旨归相疏离。本文将沿着中国美学纵向演进的嬗变历程,试图省思她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关怀与方法。
其他文献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新农村重要内容,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临河村人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劳动力转移比较成
会议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的主要哲学精神。首先分析了哲学何以进入后形而上学时代及其产生的新问题;其次阐述了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即是其交往行为
观音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经由印度、中国、亚洲到全球的地域跨度,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检验和实践,超越了性别对立,超越了阶级对立,超越种族对立,超越了地域、时间的局限,甚至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政治主体文明的构建,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主体文明的核心
列奥·施特劳斯是美国现代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他倾其毕生精力探求政治哲学的本质及其历史变革,思考什么是政治哲学以及政治哲学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他对政治哲学思想
基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流行的自然主义主张所有现象都受自然律辖制,或者自然科学的方法适用于研究的各领域。采纳这种自然主义就不能在自然之中说明意义、意向性和规范性之类的
会议
通过对商谈伦理学的建构,哈贝马斯完成了对交往行为理论的论证,把理论层面的交往理性扩展到实践层面的交往理性,商谈伦理学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批判的社会理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论争之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指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早在先秦时期,言意问题就得到了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思想家的普遍关注。对这一
“仁”与“爱”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儒教与基督教的两种伦理原则。“仁”与“爱”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人本主义宗教的儒教和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都关注人类超越自
会议
对比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和伦理性特点。而这两大特点之间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他们联系的桥梁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孔子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