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教学的深入研究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规划科研成果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ih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及其培养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它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也是对兴趣问题研究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指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当代教育中,应对兴趣及其培养做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本课题为兴趣及其培养的理论探讨,具体论述了兴趣的影响因素、分类和教育价值以及兴趣培养的内涵、依据和三种境界,也探讨了兴趣培养误区的不良影响。继而总结了小学生兴趣培养现状及其存在误区,先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当前小学生兴趣培养的现状,然后提出兴趣培养的误区,并阐述误区产生的根源。最后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提出改进对策,主要从由好奇到兴趣、变指示为指导、变训练失误为训练适度和由各自行动到协同合作四个方面提出小学生兴趣培养的对策。由于历来缺乏对兴趣的统一的定义,在界定兴趣概念时会有些困难。从古至今,很多学者都对兴趣下过定义,但由于兴趣本身的复杂性,至今没有一个对兴趣的统一定义。作为学术领域的初级入门者,研究人员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兴趣下一个完满的定义。虽然本课题的兴趣培养对策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的,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对策的适用性可能需要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希望这些还不够完善的对策,能为教育实践者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希望教育实践者能对此多提建议。本课题中研究人员对兴趣的研究可能不够完满,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建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框架,并多方位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德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叛逆的过渡期和成熟的转折点,思想的可塑性很强,情感相对脆弱,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个阶段思想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以后的人生方向和价值取向,学校德育正是起着这关键的作用;对于家庭而言,孩子是家庭情感的维系和关注的重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稳定,孩子康健则家庭平安;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孩子是未来的中国,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关社会稳定,
当今时代,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是中国一个长远的战略方针.然而从目前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结果看出:中国青少年体质在不断下降,学生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小学体育老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变原有的落后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应用分层次教学法,增强学生自信心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时间的积累,散发出越来越绚丽的光芒。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迁中,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越来越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豁达厚重的价值观,这是给予心灵滋养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正是由于这种博大精深的缘故,这些经典对读者也存在着一定的要求。很多的经典的典籍都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简化再配以具体的注释,才能使得这些古诗词的阅读的广度有了一定的延伸。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是一个学校的事
传统德育课堂实效性低下当今德育课堂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自主建构与主体意识.德育内容远离实际生活、德育形式单一化、方法呆板.学校德育功利化严重,重视外在价值,却忽视育人价值.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初衷,实现不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需要给学生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让德育方式更加多样化.感情交流是育人的基础.只有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投入了感情,才能引导学生感受道
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艺术、健与美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社会出现了普及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不仅拓宽了高校体育教育的范畴,同时还对改革现行体育课的内容,激活教学机制,培养学生丰富的自我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与现代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当下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开展响应了教育目标
田径运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体育项目,同时又是世界上开展的最为广泛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一个最基础的体育项目,田径运动能够全面地培养人的运动能力、运动素质和吃苦耐劳坚韧果敢的精神,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田径运动是奥林匹克的基石,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在田径运动项目上能够得以充分地体现.由于田径运动项目之多,得金也最激烈,从而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竞争项目,同时,也是各级各类大型运动会必设
直面农村现实,社会转型使农村文化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而这种文化变迁基于农村边缘化的地位表现出来的是被动的适应而非主动的诉求,根植于乡土之上的乡民打破了白在的文化传统之后,无法以文化自觉的姿态审视“他者”文化来生成属于自己的农村文化.乡土文化的弱化伴随着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泛道德主义的滥筋,现代性文化在无意识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本真的精神内核,这无疑使农村教育现代化陷入了一场新的危机,游走在文化的边
“学导练”教学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定教,是在学生视角,分析学生怎么学,所以学案成分大一些.“学导练”教学模式是中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文本,是教案与学案的有机融合.我校针对“学导练”教学模式开展了多方位的研究,实现了备课、授课、检测、作业的“四位一体”,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主体性德育是德育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必然发展,必将推动高校德育方法论的发展.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新特点,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方法、手段,可以拓展学校管理中德育的方法论,本研究从主体性德育的人员、内容、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及方法、德育网络的营建和主体性德育的评价这五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有限的思考。由于研究人员的水平,且因当前所有的有关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研究都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