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基共振遂穿二极管隔离层厚度对器件I-V特性影响的研究

来源 :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AlAs/InGaAs/InAs共振遂穿二极管(RTD)不同厚度隔离层对器件I-V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器件的峰谷电流密度在负微分电阻区会随着隔离层材料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在一定隔离层厚度范围内峰谷电流比随着隔离层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优化材料结构,研制出峰谷电流比PVR=20的InP基RTD器件。
其他文献
本文以大功率电子元器件冷却系统为背景,研究了底部恒温热源、顶部开口的方腔空间内流动和换热问题,以空气为介质(Pr=0.703),计算使用CALCOSOFT2D商业软件,计算了Ri=0.1、1、5以及Gr=5×105时不同Re数情况下空腔内的流动换热情况,分析了Ri、Re数对流场温度场的影响。结果显示,Ri=5时,Re=118是腔内流动换热发生转变的临界值,Gr=5×105时,流动换热转变临界值为R
本文对不同尺寸的微槽道表面在不同液位高度及过热度下的沸腾相变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大热流密度为槽宽200μm、槽深800μm、槽间距200μm、槽道数为50的微槽道表面;在液位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当热流密度较小时,槽宽、槽深及槽间距是影响沸腾换热的主要因素,随着热流密度增加,槽道数也成为影响沸腾换热的主要因素;液位高度对换热效果有密切影响,当液位高度与加热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时沸腾换热效果最
本文应用飞秒激光泵浦-探测系统对金属纳米薄膜微尺度能量输运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此系统中,我们采用低能量密度泵浦光进行加热,测量了纳米金膜在一个脉宽为140fs的激光脉冲作用后,其非平衡电子温度在几个皮秒内随时间的变化。分别用一步抛物模型、两步抛物模型以及双相滞模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结果和两步抛物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
本文在不同工况下,对竖直放置和水平放置的裸铝表面及疏水表面结霜微细观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水珠冻结时间、水珠粒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将裸铝表面及疏水表面结霜特性进行了对比,探讨疏水表面状况(如接触角等)及冷面方位(水平和竖直)等对结霜过程的影响。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近程被动成像的毫米波合成孔径辐射计原理样机,样机由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扫描的一对全功率辐射计以及后端的信号处理系统组成,可对几米内的目标成像,给出了样机的总体结构和成像算法。
以安检为目的,将全功率体制的辐射计用于毫米波被动成像.在全功率辐射计的基础上,讨论了被动毫米波辐射计的成像系统参数设计并利用中值滤波去噪的方法改善辐射图像分辨率。针对机场、海关等潜在的应用背景进行了3mm波段的成像实验,结果表明全功率辐射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安全无害可用于检测人员衣物内藏匿的金属物品.
介绍了平板型Rotman透镜的工作原理,给出了预测平板型Rotman透镜幅度特性的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透镜模型,利用Matlab-Hfss-Api将Matlab和Hfss结合起来对其进行了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达到了预定指标。
根据异向介质的等效电路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同轴波导异向传输线的新型带通滤波器.在这种结构中,利用同轴波导内导体之间的缝隙产生串联电容,内、外导体间的金属线产生并联电感,理论和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在一定频带内存在左手特性。文中用九个同轴波导异向传输线单元构成带通滤波器,两端用50Ω同轴线连接与之匹配.仿真结果表明:该滤波器通带位于左手通带内,3-dB相对带宽超过50%,通带内最大衰减小于2-dB.
本文针对JPEG2000码流的嵌入性和渐进传输的特点,采用码率兼容的低密度校验码(RC-LDPC)作为信道编码,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组相关快衰落信道的三层优化联合编码技术。在一定的目标传输码率约束下,采用维特比算法优化信源信道码率分配.当可供选择的信道编码码率个数为R时,该算法的运算复杂度小于O(R2)。与其它算法相比,性能提高了1.1-2.0dB,同时也体现了LDPC码应用于联合编码领域的优势。
随着通信系统在毫米波波段的运用,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毫米波频率源的问题。利用稳定的频段较低的振荡源通过倍频的方法实现毫米波频率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变容二极管倍频器的原理和电路结构,简介了倍频器非线性电路的谐波平衡分析法,采用串联型倍频器电路设计了5毫米波二倍频器,利用微波辅助设计软件Agilent ADS中的谐波平衡法对倍频器进行了模型优化及频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倍频器结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