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死亡受体及细胞因子表达及凋亡在矽肺发病中的作用

来源 :第十二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矽肺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大容量肺灌洗回收液中A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AM培养上清中可溶性DR及六种炎性细胞因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Ms裂解液中膜结合型DR,通过光镜、电镜、共聚焦显微镜来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DMA ladder, TUNEL染色来测定凋亡的各种生化特征,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凋亡程度,探讨死亡受体及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程度与矽肺发病的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为筛选出消毒实验中评价消毒因子对病毒灭活效果的指示噬菌体,比较研究了噬菌体MS2和f2对微波照射的抵抗力.方法:微波对噬菌体的灭活效果采用悬液灭活试验、噬菌体的检测采用双层琼脂法.结果:对噬菌体MS2,2450MHz,90W的微波作用240S,或2450MHz,385W的微波作用20S,达到消毒水平,LIV分别为5.00 log10和4.18 log10;对f2噬菌体,2450MHz,90W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新的消毒供应中心启用以来高压蒸汽灭菌后出现的湿包情况,找出湿包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有效避免湿包形成.
本文在实验室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法对次氯酸钠发生机的杀菌性能进行了观察,旨在探讨次氯酸钠溶液对细菌繁殖体及真菌的杀菌效果.
目的:研究丁二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特征,阐述丁二烯的职业损伤机制.方法 收集98名研究对象班末尿,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双质谱方法检测尿DHBMA浓度,按尿DHBMA浓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中、高接触组.Annexin 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 接触组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为7.63±2.04,高于对照组6.91±1.61(%),差异统计学意义处于边界水平(P=
目的:探索解决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的疑难问题。方法:通过对一起职业病再鉴定实践,提炼出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结论:在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中,如患者有主观的症状主诉,但其相应的客观体征及指标的临床检查结果却只波动在异常与正常间,异常指标的数值仅略为偏离正常值,处于临界状态时.只要发现企业有明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患者有一定的接触机会,并且出现了到达诊断标准的相应临床表现,均应严格执行修订
目的:探索对氯乙烯累积接触造成的遗传毒性效应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建立接触与遗传效应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计算氯乙烯接触引致遗传毒性的基准剂量值。方法:以上海某氯碱化工厂氯乙烯作业工人为氯乙烯接触组229人,另选择对照组138人,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个人健康信息,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计算基准剂量(BMD),推出基准剂量的95%低限水平(LBMD)。结果:氯乙烯累积接触量与微核率
目的:探讨超微细炭黑颗粒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49)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入胞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A549细胞接受0、25、50、100、200、400μg/mL的超微细炭黑颗粒处理24h,以台盼蓝染色检测超微细炭黑颗粒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细炭黑颗粒对细胞侧向角散射参数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超微细炭黑颗粒对细
目的:5-羟色胺受体1B基因(HTR1B)多态性与手臂振动病发生的关联性分析,探讨HTR1B是否手臂振动病发生的易感基因。方法:对广东某企业振动作业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测,抽提研究对象基因组DNA后对HTR1B5端翻译起始位点上游2000bp和编码区再测序筛查多态性位点,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其在目标人群中的遗传学特征和单体型分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多态性位点及其单体型与白指发生
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强度和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对.SOD2靶向定位序列rs4880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关联的影响.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同一噪声暴露强度噪声作业人员的左耳3000
目的:了解湖南省尘肺病例发病接尘工龄和发病年龄,为制定尘肺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尘肺病个案报告卡内容由职业病网上直报系统导入Excel电子表格,然后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方差分析进行样本均数比较,x2检验进行样本率的比较;所有统计检验均采取双侧检验检验水准,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Ⅰ期、Ⅱ期、Ⅲ期平均发病接尘工龄分别为(16.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