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表达与计算机问世之后

来源 :同济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H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人机界面的出现,预示了人类已经开启新的空间(虚拟空间)作业,即将对于物理空间的权力、经济及资源做重新的定位或整合、转移.而动手(手工技艺)的意义在于人需要自我创造或创意所带来的价值体验,也需要对于历史记忆做出自然或本能的情绪宣泄,也是人类传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方式之一.手工与人的密切程度,不可分割的一面,即人亡则手工亡,人在即手工在,要靠传承才得以存在.人的创造力本质来源于双手,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并未本质的改变,而是在如何给予与如何得到方面正在寻求更加便捷的途径.所有考虑仍然应当是基于以人为本的.
其他文献
民间借贷中,当事人以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方式为借款协议提供担保,这种担保性房屋买卖合同的性质不是让与担保或后让与担保,也不构成不动产抵押,而是一种代物清偿的预约.只有将其解释为代物清偿的预约,才能对这一交易惯行赋予法律上的效力.同时,《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的规定仅仅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而对担保性房屋买卖合同的性质和效力问题未做规定,而且伴随着《解释》对企业之间融资的认可,第2
设计人才的模式在"中国制造2025"和新技术的发展环境下,是培养中国未来设计人才的创新"元细胞"和积聚多元融合的创意设计"能量源",对推进设计教育的瓶颈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分析当下对"工匠精神"的误解和中国设计教育的弊端与瓶颈,提出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新工匠观",构建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是探寻若干科学的、完整的、活态化的设计教育模式,从而实现高校设计教育的转型改革,这是当下
在中华工匠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应该立足于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的传统设计文化,着眼于传统中华民族的审美资本,在文化语境的营造和建构实践中,创造出一个既能给广大民众带来完美体验,又有着浓郁的民族审美风格的包容和开放的,并且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物质文化环境。只有这样,中华工匠文化的培育才能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吴中文库》从中提炼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工匠精神”,从崇尚“工匠精神”到体悟“匠人之道”,进而作为国家文化精神和美学品格的要求,浸入人们的基因里,将传统的工艺文化绵延留长下去,高举文化影响力的大旗,创造出新的适合于时代的产品却是这个时代所要求的。通过对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研究,并把它放到一个宽阔的视野,以民间艺术的发展来推动工业产品以及经济的发展,这是这套文库出版的更大助推作用。有鉴于此,苏州的城市发
我国古代关于建筑营造的专门文献不多,存世也少,一些记录了有关匠作营造的文献常散见于类书等古代浩如烟海的古籍当中,虽然重要,但缺乏系统性,影响到研究价值.《营造法式》成书于宋代,其专门性和完整性很稀缺,尤显珍贵,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详细记载了清代建筑营造的方法.明代介于中间,其存世的《工部厂库须知》则十分完整地反映出明代工部的运作和营造管理体制,与前两者不同,但互为补充,本文将之为蓝本,详细
尚巧、达善、德艺兼修,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三个层次.在现代语境中,"工匠"已经被"设计师"所代替,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新主要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消费者/用户所驱动.传统的中国工匠精神,实质上就是现代的设计伦理.建立本土话语,在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核基础上构建中国设计伦理,是对设计产业的一种价值引领,是培养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对正义和美的追求,是帮助设计师、消费者关注民生、关注世界、关注生态、关注未来的前
"中华考工"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逻辑概念,又是一个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范式.中华考工文化从未间断地延续它的发展活力与生机,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与享用,显示它显赫的文化魅力.中华考工是中国特色的具有民族生命力的工匠文化范式,它有独特的思想渊源、概念谱系与学科意义.
"工匠精神"的求真务实和精益求精,在中国科技、文化等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当今中国制造存在问题,试图改进当下企业品牌发展急功近利、品牌核心价值有待提高的问题,旨在重拾"工匠精神",以期为中国"制造"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飞跃.
对当代中国传统设计研究来说,"考工"是一个既时髦又古老的术语.在传统的语境中,"考"与"工"都有特定的内涵;当两者结合在一起,以"考工"示人的时候,又成为特定的术语.从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开始,一直到清代的《考工典》,作为术语的"考工"延续数千年.因此,"考工学"的提出,一方面是对这一历史发展事实的理论概括,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传统设计研究的理论贡献.在西方理论话语所主导的当代设计学研究中,对中国传
基于长时段考察中国现代设计变迁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建立"经验模型",以其流变性、交融性和模糊性原则反思"形式模型"的单义性、确定性、斩截性原则,用以发现影响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反向格义"的方法梳理其发展脉络,在与国际现代设计史的对比中发现差异性与同一性,为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赋予社会历史学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