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抗溶剂法与常规方法制备葛根素固体分散体的比较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y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喷雾干燥法和溶剂法制备葛根素-PVP K30固体分散体,改善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喷雾干燥法和溶剂法制葛根素-PVP K30固体分散体;通过扫描电镜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固体分散体,并测定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结果:扫描电镜和粉末x-射线衍射确认三种方法均可制得固体分散体,三种方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均可使葛根素的溶出得到显著改善。结论: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葛根素固体分散体具有优势。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超(次)臨界CO2反溶劑法純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以六氟異丙醇(1,1,1,3,3,3-Hexafluro-2-Propanol,HFIP)為溶劑,超(次)臨界CO2為反溶劑,降低HFIP對溶質的溶解能力,使聚酯高分子達到過飽和析出,而低分子量之環狀低聚物仍溶於溶液中,進而達到純化PBT的目的。通過實驗設計法研究了操作温度、
为改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理化性能,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了白藜芦醇脂质纳米粒.测定了白藜芦醇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表征了白藜芦醇脂质纳米粒的微观形貌、粒度分布、物相与晶型等结构特征.在压力15 MPa条件下,白藜芦醇脂质纳米粒包封率为85.37±2.50%,负载量8.91±1.15%,平均粒径为147.28±1.91 nm,粒度正态均匀分布,各项理化性质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超临界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抗溶剂法(SAS),以丙酮为溶剂,制备了姜黄素(CUR)微粒.分别以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和回收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平衡法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CUR微粒的制备工艺.优化得出的工艺条件为:结晶压力12 MPa,结晶温度45℃,CUR质量浓度6 g·L-1,溶液体积流量0.7 mL·min-1.并对优选工艺组合进行回收率、扫描电镜(SEM)、粒径大小与分布、红外
本文以异丙醇铝为铝源、盐酸为催化剂、大分子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通过溶剂挥发法成功合成了有序介孔氧化铝,并以其为载体、六水合硝酸镍为前驱体、甲醇作为夹带剂,采用超临界浸渍法成功制备了NiO/有序介孔A12O3复合材料,并且氧化铝的有序介孔结构不被破坏。重点考察了浸渍温度、时间和浸渍压力对NiO负载量以及颗粒尺寸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等体积浸渍法,超临界浸渍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氧化镍颗粒大小均一
For fast flexible electronics,transferrable mono-crystalline Si (c-Si) nanomembranes (NMs) become the most attractive candidate,owing to their material uniformity,mechanical flexibility and durability
以三醋酸纤维素(TAC)为原料,通过热致凝胶工艺形成TAC湿凝胶,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干燥,成功制备了密度在5-50 mg/cm3的TAC气凝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的TAC气凝胶,在干燥过程中的体积收缩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的气凝胶具有细小的微孔结构、微观结构更加均匀.TAC气凝胶均具有由直径约为30纳米的纤维
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工艺制备多肽PB微粉,分析了压力、温度、进样速率和样品浓度等工艺参数对微粉粒度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 表明: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工艺可以制备出微观形貌为球状,单个颗粒粒径为100nm左右的多肽PB微粉;压力、温度和样品浓度对多肽PB微粉的粒径影响较小,而进样速率较大时制备的PB微粉易团聚;当样品浓度10mg/mL,在结晶釜温度40℃,结晶釜压力16 MPa,进样速率0.1 mL/m
化石资源日渐枯竭,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成为研究热点。最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有木质纤维素和甲壳素(包括壳聚糖)。溶解是生物质大分子应用的前提条件,一些离子液体被广泛应用于溶解各种木质纤维素、壳聚糖等。但是离子液体和生物质大分子都不挥发,从而使二者难以分离。水和醇可以作为抗溶剂从离子液体中沉淀出生物质大分子,但是又引入了离子液体和水的分离问题。超/亚临界二氧化碳在离子液体中具有抗溶剂的效果,我们利用这个性质
目的: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葛根素-β-环糊精超分子微胶囊纳米微粒,改善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考察不同压力、温度、溶质流速和CO2流速下超分子微胶囊的包封率和粒径,用扫描电镜和粉末x-射线衍射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且对溶出度进行研究。结果: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包封率,升高压力有利于减少微粒粒径。扫描电镜和粉末x-射线衍射确认超分子微胶囊纳米微粒的形成。体外溶出实验显示,其累积释放度在5 min内达到9
近年来,使用脂肪酶对磷脂改性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磷脂酶A1 (PLA1)和磷脂酶A2 (PLA2)应用最为广泛。目前,PLA1在改性磷脂中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大豆和蛋黄磷脂,而PLA2对海洋动物磷脂改性的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采用超临界CO2流体作为反应介质,对固定化PLA1和固定化PLA2在南极磷虾磷脂酰胆碱(PC)改性中的催化效果和稳定性作了比较。结果 发现:固定化PLA2对该超临界酶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