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淀粉基表面活性剂研究与开发进展

来源 :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第100次学术会议暨全国第十四次工业表面活性剂研究与开发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活性剂在与人体接触体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表面活性剂的温和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淀粉基表面活性剂是以可再生资源如淀粉和天然脂肪醇等为原料制得的新一代温和型绿色"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其优良的表面活性和生物降解等性能被广泛用于精细化工等领域,因而对于淀粉基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己成为表面活性剂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绿色淀粉基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在生物转化纤维原料产乳酸的过程中,酶解纤维原料产还原糖是限速步骤。为了获得较高的产物产率需要较高的酶用量,这使大规模酶解废弃纤维原料的成本很高。向酶解混合物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和高聚物PEG6000能提高纤维素的转化率。我们发现添加0.2g/g底物的吐温80和PEG6000分别能使糖产率增加22%和12%。在对底物浓度、温度和酶用量的考察中,添加了吐温80的实验组的糖产率一直优于添加PE
在反应物吡啶硫酮钠与硫酸锌中,加入乙醇分散剂和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经螯合反应制备出吡啶硫酮锌(ZPT)。由扫描电镜、白度仪测定,结果表明: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产品明显呈现片状;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的使用降低了产品的粒径,提高了产品的白度,产品性能明显优于商业品.
用139.21g端基含氢的含氟醇、47.52g丙烯酸和一定量的对甲苯磺酸和对苯二酚,于回流状态下反应10-12h,得到含氟丙烯酸酯.含氟丙烯酸酯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进行乳液共聚,得到稳定的泛蓝光的三元共聚乳液.将其应用于纯棉、涤棉及电力纺3种织物的防水防油处理,防油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等级可达90~130.
研究了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TTAC)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双水相体系的性质,测定分相区域并绘制相图,以色氨酸为对象研究双水相体系的萃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20~40℃,n(SDBS)∶n(TTAC)在1.6∶1~1∶4范围内可以形成双水相;TTAC过量区双水相上下相体积比随TTAC摩尔比的增大而减少,加入正丁醇后分相速度加快,上下相的体积比增大;电导率曲线与偏光显微镜
以乙二胺、2-氯乙基磺酸钠、月桂酸等为原料合成了乙撑-双(N-乙磺酸-十二酰胺)钠盐(简记为DTM-12)。以IR和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该目标产物水溶液的cmc(5.0×10-4mol/L)比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低16~20倍,γcmc(29.7mN/m)低8~9 mN/m.DTM-12分别与DTAB和Triton X-100组成的复配体系在摩尔比为3∶7时,cmc达到1.
糖酯具有双亲结构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利用其对反应溶液的自乳化作用,形成微乳液反应体系。糖酯合成条件实验表明,在40℃,正己烷作溶剂,酸糖摩尔比为2∶1,反应4-6小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转化率可达到80%以上。
利用三氯氧磷与二元醇反应之后,再与正十二醇反应,最后通过水解,合成了4种双十二烷基双磷酸酯(HDP,DGDP,BDP,PDP)。产物经无水乙醇重结晶提纯后,通过IR,1H-NMR,质谱和电位滴定进行了结构表征.25℃时,它们的电离常数分别为:0.276×10-4 mol/L(HDP),3.940×10-4 mol/L(DGDP),1.595×10-4 mol/L(BDP),4.255×10-3 m
以溴代十二烷和五甲基二乙烯三胺为原料,用微波辐射合成了新型三联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探索了合成低聚表面活性剂的新途径,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在98℃下,以正丙醇为溶剂,叔胺与溴代十二烷的mol比为2∶5,微波反应器中反应8min结束.并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红外光谱表征,测定了三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6mmol/L及最低表面张力为38.4mN/m..
采用罗氏泡沫法,研究了pH、温度、硬水度、溶液浓度、产品纯度等对月桂酰胺醚羧酸盐(LAEC)泡沫性能的影响,并与月桂酸钠和醇醚羧酸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LAEC在微酸性到中性条件下具有更好的泡沫性能;在pH=6,p(CaO)=150mg.L-1,45℃时发泡性最好,达214.33mm,有一定的抗硬水能力;月桂酸单乙醇酰胺(LAMA)和LAEC有协同增效作用,在m(LAMA)∶m(LAEC)=2∶
详细介绍了脂肪酸烷醇酰胺硫酸酯、脂肪酸烷醇酰胺磷酸酯、脂肪酸烷醇酰胺硼酸酯三大类脂肪酸烷醇酰胺酯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表面性能及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研究开发方向及应用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