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共生现象--坎皮多利奥广场与《马可·奥勒里乌斯骑马像》

来源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罗马安东尼王朝的《马可·奥勒里乌斯骑马像》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成为今人考察古罗马艺术的重要窗口.米开朗基罗接受教皇保罗二世的委托设计坎皮多利奥广场时,将《马可·奥勒里乌斯骑马像》作为广场中心,并根据其尺度与风格设计了广场铺装与周边建筑,又成为文艺复兴建筑与景观的经典之作.在这一改写了艺术史的案例中,美术遗产与建筑遗产达到了几近完美的结合程度,对后世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诸多宝贵经验.
其他文献
近150多年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熟悉的很多概念都来自于西方.这些被引进的概念是不是被原样复制到了中国?还是产生了变化?它的引进是否出于偶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在19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实验建筑师为这些有关文化迁变的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他们吸取了西方概念艺术中的两个代表性倾向,其中包括“语言哲学”(以Joseph Kosuth为代表)和“身体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以Bruce N
当代建筑艺术不断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为建筑的形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催化了建筑艺术与美学的嬗变,改变了建筑师对建筑艺术的理解.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学者更多的反思现代性的恶果,使美学理论向如何处理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并掀起了国际性生态环境与美学的热潮.生态美学是区别于“以人类为中心”的注重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当代性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主体间性和“人类中心主
:“Art”一词在在产生之初,含有“艺术”之意的同时也意味着“技术”,认为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而20世纪初,包豪斯也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一大批艺术修养与应用技术知识双高的现代建筑设计师.继承这一思想,在日本的设计教育中提出了以“技术的人性化”为目标的“艺术工学”理念.其中,作为通识教育的“艺术工学基础论”包含着几何力学、时间概念、空间构建、观察自然以及意识培养
自形成起,建筑普遍性与地域性之间的对立和纷争一直伴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作为现代建筑运动主要参与者的布鲁诺·陶特,却由于晚年在日本、土耳其的流亡经历,在历史中率先平等客观地对待世界范围内跨文化的建筑传统,思考地域传统与现代建筑普遍性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并将其思考付诸实践.本文对陶特这段东方经历的回溯以及由此展开的“世界性建筑”观念的阐释,不但联系起建筑师的跨文化视角以及德国现代建筑的客观性思想等现代建
主题公园是一种现代旅游空间形态.不同于传统旅游空间的天然风景,主题公园的旅游价值通过人工营造的物质和自然环境得以实现.因此,主题公园的空间构成和建筑手法表现出对应其目的的特殊性.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游玩需求,同时实现利用人造空间场所和文化内涵获取商业价值的目的,主题公园在建筑营造风格和设计手法上深受当代艺术潮流的影响,特别是以波普艺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本文试图根据波普艺术在现代艺术史中的发展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欧大部分学者将哥特式建筑的发展限制在欧洲大陆内部.但文艺复兴以后饱受歧视的哥特式建筑显然具有不同于西欧古典建筑的风格,尖拱、三花拱、窗饰等都表明了这一点,这些哥特式建筑元素早在伊斯兰世界成熟并形成一种风格.在探讨哥特来源的洪荒中出现了“东方来源”这一看法,本文在梳理哥特建筑的“东方来源说”基础上试图将参杂于哥特建筑来源讨论中的民族主义因素清理出来,重新看待哥特建筑的形成.
重建于雅典卫城原古雅典娜神殿废墟边缘基址上的艾瑞克提翁神殿,因为奇特外观和混乱布局而让人迷惑.再次解读中发现神殿以“两层台地”、“三个柱廊”、“三片墙”的建筑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叙述多神神话故事的神殿.神殿所展示的设计灵活性,暗合古希腊文化中的人神关系,配合雅典卫城多段分段祭祀流线中的建筑及礼仪程序,使它成为希腊神殿中超越固有形式的经典案例.
长久以来,艺术都被认为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如何更为真实而全面的反映现实世界是传统艺术一直追求的目标.如果说绘画和雕塑苦于没办法摆脱这种宿命的话,建筑艺术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极大的意义.现代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一直都在寻找一种比任何对自然的模仿都更加绝对的形式,来妄图摘掉“复制现实”这个帽子,早期的现代艺术先锋发表的《现实主义宣言》就是为了宣告艺术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表明一种期望创造
梁思成先生倡导的“整旧如旧”既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界的常用概念之一,也是一个至今仍常被误解、误用概念.本文意在从拉斯金的“如画”、李格尔的“老化价值”和布兰迪的“古锈”出发,基于西方的建筑保护语境重新审视梁公的整旧如旧思想,揭示其意义和局限性.
本篇论文分析了早期耶稣会在华建筑活动、转化及其意大利渊源.根据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所提供的信息,梳理了参与建造活动的会士所具有的相关背景教育知识.远东的建筑活动绝非原样照搬西方范式,而是会士在学院学习与建筑书籍文本的帮助下在地改进的结果.对照了北堂藏书中所含建筑书籍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相应文本,发现包括维尼奥拉、斯卡莫奇、赛里奥等诸多经典建筑理论家的著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期耶稣会在华建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