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艾滋病高血脂症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634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艾滋病高血脂症相关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等单位,2010年12-2014年6月门诊随访的病例共458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模型中作线性回归分析发现BMI指数越小,血脂指标越高;血脂指标与抗病毒药的种类有较强的相关性,D4T与TC、TG以及HDL都具有相关性,克力芝与HDL有一定的相关性,NVP与HDL有一定相关性,DDI与以上指标没有发现相关性,可能与DDI使用较少有关. 结论:艾滋病相关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特殊性,血脂指标与性别、年龄等因素没有发现较强相关性,血脂指标与抗病毒药的种类有较强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久病入络"理论采用腹部推拿结合刺络疗法干预瘀血停胃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方法: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刺络放血、腹部推拿中医综合治疗,采用西药口服,以抑酸、护胃、止痛、根治HP等为原则。结果: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经SPSS17.0统计处理,P<0.01,可以认为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推拿即通过手法刺激,借助经络传导以通调脏腑之气,使脾升
通过前期的研究工作发现,HIV为阴邪,损伤机体的阳气,特别是艾滋病中晚期的病人肾阳虚表现突出.本文通过能量代谢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探讨艾滋病肾阳虚的病机,阐述了肾阳虚证是艾滋病中晚期的核心病机的观点。
目前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近来艾滋病证候研究结果不甚理想,又因为体质较证相对稳定,体质决定证的发生,体质影响证的性质,因此拟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思路,并结合其它疾病体质与证候相关性进行研究借鉴,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目前HIV感染者的中医证型及其人群、地区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个地市1151例HIV感染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及背景信息,对人群分布特征、中医证候进行分析,并对高发证型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结果:新疆地区HIV感染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其他省份有差别.中医证型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虚湿阻证,依次为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不同地区中医证型的分布有差异.结论:由于地域
目的: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新疆艾滋病高发区HIV/AIDS患者的舌象特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23例新疆6地区HIV/AIDS患者进行舌象分析.结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的舌象以舌淡红、苔薄白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的患者舌象淡白舌、剥苔较多.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的艾滋病患者以虚证偏多.
目的:新疆地区80例无症状艾滋病患者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80例无症状艾滋病患者及79例健康人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进行体质分型.结果:无症状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人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体质类型上: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兼杂体质是感染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其常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阴虚质和阳虚质,与健康人
目的:了解新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中90例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族别、职业、性别、婚况、传播途径)、临床症状、中医舌脉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显示90例患者主要感染途径是性传播,计54例,占60%;症状以乏力为主,占77.78%,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为多,占76.67%.结论:本项目收治人群主要以经性传播为主,中医证型
目的:探讨吸毒人群AID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选择吸毒人群AIDS患者139例,收集中医四诊信息并辨证分型,检测各证型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分析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段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50~200μL之间时,以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多见;计数在201~350μL之间时,以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和肝肾阴虚、湿毒蕴结
通过分析艾滋病中医归属范畴、疾病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四诊信息资料,认为艾滋病病情复杂而多变,不宜将其简单的归类和分型,这样容易引起辨证思维的局限化和片面化,要始终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来综合诊治患者。
目的:探索西药、中药、中西医结合不同干预手段对1680例HIV/AIDS患者症状、体征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取2004年河南省纳入中医项目病例的地区进行横断面现况调查,将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手段对HIV/AIDS患者症状、体征的影响.结果:在全身症状、心系和脾系症状改善的方面,中药组及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初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