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再生资源水性聚氨酯/纤维素纳米晶自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k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复合材料出现于20 世纪初80 年代末期,被喻为“21 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材料之一”,其中,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十分迅速,是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将呋喃环引入到聚氨酯主链结构中制备了水性自乳化含呋喃环聚氨酯,采用Sol-react 方法将马来酰亚胺基团接枝于纤维素纳米晶上;基于Diels-Alder 反应,通过乳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水性聚氨酯/纤维素纳米晶自修复材料,并运用红外、核磁、元素分析、XRD 等测试手段对水性聚氨酯、马来酰亚胺接枝纤维素纳米晶和自修复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呋喃环接入于聚氨酯大分子链中,纤维素纳米晶上接枝了马来酰亚胺基团,复合材料具有自修复性。
其他文献
亲水性多糖魔芋葡甘聚糖(KGM)和疏水性多糖乙基纤维素(EC)的共混成膜涉及5 种成分:KGM,EC,水,乙酸乙酯,EC 塑化剂。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探索了KGM、EC 以及EC 塑化剂对KGM-EC 成膜的影响,并建立了其成膜组装模型。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与聚合物复合可拓宽其在催化、吸附、电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其复合形貌也有多种调控方式,如改变合成方法、金属阳离子的种类与比例、合成条件(浓度、温度、时间)等,但鲜有研究关注金属盐中阴离子的影响。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车辆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界面性能对树脂基复合材料来说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研究一种复合材料相容剂,以期改善成型过程中熔融树脂的流动性和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本实验探究了以酿酒酵母(SCE)和聚丙烯腈(PAN)为主要原料,利用化学处理对酵母进行改性,再通过交替静电纺聚丙烯腈(PAN)、静电喷改性酵母(MSCE)制备负载改性酵母的多层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重金属Pb2+和Cd2+吸附。
聚合物微球因其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以及较强的扩散能力引起了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涂层,药物释放,分离等领域。我们利用尺寸约1 纳米的多面体寡聚倍半硅氧烷(简称:POSS)作为硅源来构筑新一代杂化硅微球。
共混改性是开发高性能聚合物合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解决多元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问题是实现有效共混的前提。本工作通过多单体熔融接枝技术制备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接枝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g-ABS)和乙烯-辛烯共聚物(g-POE),将以上两种聚合物与聚酰胺6(PA6)熔融共混,同时加入可以催化环氧基开环的苄基二甲胺(BDMA),制备出高强增韧PA6/ABS/POE 三元共混物。
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多采用DuPont 公司的Nafion 膜,因严重依赖于水传导质子而只能应用于低温高湿度环境,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类树脂膜则受限于磷酸流失造成的酸腐蚀等问题而只能用于高温低湿环境,这些不足均限制了PEMFC 的广泛应用。
聚合物共混改性是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聚合物材料的重要途径。对于相容共混体系,可以通过调控体系的相分离行为,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设计,实现对宏观性能的精准调控。含结晶聚合物的相容共混物可通过调控结晶和相分离的作用机制,赋予材料更丰富的晶体结构以及两相结构,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由于杰出的耐腐蚀性、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成膜性能,聚偏氟乙烯(PVDF)是最有前景的高分子膜材料之一.但PVDF 膜强的疏水性会在使用过程中吸附截留物,导致膜污染,水通量下降.对其进行亲水改性具有重要意义.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PDMAEMA)是一种典型的亲水性材料,在本文中,利用碘转移聚合制备的PVDF大分子链转移剂制备出PVDF 为锚定链段,PDMAEMA 为亲水链段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V
近年来,高性能生物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骨架材料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制备了醋酸纤维素(CA)/聚乳酸(PLLA)/埃洛石纳米管(HNT)纳米纤维复合膜,并将此复合膜作为凝胶电解质骨架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热失重(TG)研究了CA/PLLA/HNT 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结构和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