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锥栗产量主要因素的研究

来源 :中国林学会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u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60株表型优良的锥栗为材料,对14个调查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冠面积、树高、发枝力、土壤肥力、感炭疽病、枝果比例等性状与单株产量相关显著;树冠面积是影响单株产量的最主要因子,树冠面积、土壤肥力、感炭疽病、平均果重、枝果比例可用作良种选择的指标;通径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其他文献
通过对滨海沙土和山地红壤大叶相思人工林生长特性和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山地红壤大叶相思人工林生长优于滨海沙土大叶相思人工林,但其木材密度、干缩系数和各项力学性质指标均小于滨海沙士大叶相思人工林;滨海沙土大叶相思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分散程度略小于山地红壤大叶相思人工林.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滨海沙土和山地红壤大叶相思人工林林分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木材密度、径向干缩系数
研究10种苏铁属植物的肉质根形态及解剖结构,结果表明:(1)苏铁属植物的根系均为须根系,所有须根均膨大成肉质根.(2)同一条根内的原生木质部束二原型至n原型不等,且从根尖向根基逐渐增加.(3)10种苏铁植物的肉质根中均存在孔纹导管和网纹导管.(4)次生构造的薄壁细胞和中柱鞘细胞中可见细胞核和细胞质.(5)苏铁属植物的肉质根具有明显的适应干旱和瘠薄的结构特征。
采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中国杉木炭化物的微观结构、结晶状态等进行观察与研究,首次在中国杉木炭化物中发现了洋葱状富勒烯结构石墨碳粒子及金刚石结构的存在.观察到洋葱状富勒烯结构石墨碳粒子及金刚石结构的试样均为700℃炭化物,由此也可推测炭化温度700℃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实验观察了炭化物中微小孔隙形貌特征及纳米石墨状微晶特征,实验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石墨状微晶的数量增加,形貌特征更清晰了,而且微小孔
本文以马尾松木材为研究对象,对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的含水率分布进行了研究,首次阐述了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的水分迁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的含水率分布比较均匀,在厚度方向没有明显的整体性的含水率梯度,特别是在干燥的后期,木材内部的含水率分布更加均匀;当含水率在FSP上时,木材中的自由水和水蒸汽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以渗透流的形式在木材内部迁移;当含水率在FSP以下
对采自广西国有高峰林场7年生、10年生和20年生马占相思的木材密度和干燥性能进行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木材气干密度(含水率为12﹪)、基本密度和全干密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534g/cm3~0.588g/cm3、0.452g/cm3~0.513g/cm3和0.498g/cm3~0.545g/cm3,属于国产木材密度的中等水平;马占相思木材密度随着树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并随着树干高度
本文对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2014.2μm、26.19μm、11.07μm、78.68、0.79、0.57;由髓心向外除腔径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纤维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2)导管分子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1666.0μm、53.83μm、5.44μm、31
对磐安县林业建设现状与森林资源存量作了分析,结合磐安县的区域位置特点,提出在制定林业发展战略时,要凸现磐安县在整个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新发展观前提下相应作了磐安县21世纪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总体布局和实现步骤的研究与思考.
通过木麻黄基干防护林带的小气候效应及梯度变化规律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林带内的月平均温度与空旷地相比平均降低0.7℃,年平均气温的垂直梯度变化为林冠上部最高,林冠中部最低,变化梯度为0.4℃;湿度的垂直梯度变化为林冠中部最大,而以林内近地层为最小,绝对湿度的变化梯度为0.6mb,相对湿度的变化梯度为3.1%.林带土壤的年平均温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冬春季节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至10cm后
本文报道了于2000年和2001年从北美引种南方红栎、北方大果栎、水栎、柱栎、黑栎、北美白栎和英国栎等7个树种15个种源在江苏进行育苗的试验结果,研究了不同树种、种源的30d种子发芽率和展叶率,40d种子发芽率和展叶率,总出苗率,苗高生长、地径生长等性状变异.结果显示,不同引种栎树种、种源间发芽时间、场圃发芽率、苗高和地径生长性状有明显变异.种子发芽时间柱栎、黑栎依阿华和密苏里种源出苗最早;其次为
本文参照了森林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提出的生态环境方面指标和生态恢复的标准对江西省泰和县严重退化红壤、弋阳数度退化红壤上重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