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友善自我概念与自传体记忆的关系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i8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心理学将友善作为一种优势品质提出.友善在我国具有本土文化的色彩,是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目的:提出"友善自我概念"这一新的概念,探讨小学儿童友善自我概念、友善自传体记忆的发展及其关系,以及友善自传体记忆的回忆对友善自我概念的干预影响.方法:采用量化与质性的混合研究方法,开发并采用自我概念与自传体记忆的"启动一提取"范式.过程:对288名小学儿童进行友善自我概念测量,随机抽取143名被试对友善自传体记忆进行详细回忆,145名被试进行简单回忆,随后,两组被试再次进行友善自我概念测量.之后,对被试进行访谈干预.结果:量化资料表明:1、小学儿童友善自我概念动机水平显著高于认知水平和行为水平.在动机水平、认知水平和行为水平上,三、四年级评分均高于五、六年级,独生子女在三个水平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友善自我概念的动机水平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小学儿童友善自传体记忆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性别、班干部、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友善自传体记忆容量在年级上呈现"倒u"型曲线,三年级显著低于四年级,四、五年级显著高于六年级.男生记忆容量显著高于女生,非班干部学生的记忆容量显著高于班干部学生.小学儿童友善自传体记忆的印象深刻水平六年级最低,在性别、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
其他文献
为促进朝阳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升朝阳区基础教育质量,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在2012-2014年合作开展了朝阳区"心理关爱"工程。该工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大心理健康" 为价值取向,目标在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所有内容设计基于教育工作实际需求,通过为学生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积极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包括培养学生的品格并提升幸福感.本研究使用成长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学业投入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对1260名中小学生进行施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成长型心智模式、心理韧性这两个非常关键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两个积极教育的重要目标—一中小学生学业投入及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成长型心智模式与
会议
人际敏感性(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是一种"对他人行为、情感的过分觉知和敏感"人格。人际敏感性的特征包括多疑;自卑;社交不自在感,回避社交;对他人反应、社会反馈的敏感和警觉,对"感知到的或实际的批评、拒绝"的过分敏感和恐惧等。与状态人际关系敏感(如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相比,对人际敏感性人格的实证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显示,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呈正相关,但尚未见人际
自闭症障碍又称为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一般在三岁以前起病,是一组以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自闭症从功能上可划分为高功能自闭症和低功能自闭症。轻度智力损伤或者智商正常的自闭症患者为高功能自闭症。高功能自闭症在社会互动和沟通方面有轻微的异常或发展障碍,及特殊偏好和重复性行为。
亲密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社会适应非常重要,它是身心功能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Thelen,2000).影响亲密关系中发展亲密的一个重要障碍可能是对亲密本身的恐惧(Hatfield,1984).Deeutne&Thelen(1991)首次提出了"亲密恐惧",并定义了这一概念"由于焦虑,个体与重要他人交流自身有重大意义的想法和情感时受到的抑制性".此篇文献回顾了近三十年来,关于亲密恐惧的研究结果,详细
家庭教育在国内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新一代的父母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于是各种早教机构、早教书籍、育儿宝典纷纷出现,再加上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宣传,家庭教育持续升温。但在这背后却有一个"群体"的教育显得分外冷清,这个"群体"就是忙着育儿的家长群体。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长的理念、素质、方法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目前家长教育实施的现状不容乐观,人们很容易把家长教育
高三阶段由于学生面临高考志愿的填报这一重要的生涯选择。因此学生在高三阶段的生涯发展需求很多也十分迫切。但是高三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因此课程的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基于学生的需求设计相适应的课程是本研究想要探讨的内容。我们面向全年级的学生进行课程宣讲,发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将学生的提出的希望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对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课程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核 心概念。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下的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我国也有很多学者研究这一概念。学者们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人际关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完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动力。从小培养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对其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儿童而言,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