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原始宗教观念的几个问题

来源 :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minn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会产生宗教。宗教作为一种很有影响的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涉及到人类生活异常广泛的领域和层面。其中包括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日常的生活习俗。原始宗教不仅是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的总体文化,而且是原始先民们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所以说宗教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唯一可能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始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这样三个阶段。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在西辽河流域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居址、遗物、墓葬、祭祀址,从这些极为“零散”的先民们的足迹中,可以窥视到红山地区的原始先民们,在那遥远的时代,遵循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信仰轨迹向前迈进,走向文明。本文着重从红山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红山先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与人之间的中介——巫的产生等几个方面来论述红山文化中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观念。
其他文献
本文简述了红山文化晚期彩陶的启示,指出已有的考古资料证明,红山文化的彩陶有自己独自的特征,而且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在红山文化的早、中期,它的彩陶与中原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有较密切的联系,但总体上仍然具有独自的特征。到了红山文化的晚期,新发现的资料表明,它的彩陶不仅与中原地区,而且还与西北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有某种关系。这给我们研究我国北方东西部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以很大的启示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在红山文化石棺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这不仅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使我们对红山文化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而且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介绍了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的概况,并依据目前正式公布的考古发掘简报及调查报告,仅就红山玉器造型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简要评述,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红山文化上承兴隆洼文化下启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仰韶、龙山文化大同小异,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体现了典型的定居农业生活方式。考古学家描述了红山文化与周围其他文化的细微差别,人类学家更关注它们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红山文化是东亚典型的定居农业文化,不太可能孕育游牧文化。由于气候和环境变迁等导致红山文化的衰落为游牧文化的东进提供了机会。本文介绍了定居农业生活方式,分析了“有祀无戎”的社会形态,并简述了游
红山诸文化是学术界对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的统称,最早是由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来的,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出现,这一概念的外延也不断扩展。红山诸文化现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关于红山诸文化的经济形态问题,已有多文谈及。但笔者总觉得有两个问题往往在偏离事实:一是学者们都强调红山诸文化先民逐渐创造并发展农业文明,并达到相当的水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铜石并用时代的一支颇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其主体分布范围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为中心,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抵京津地区。经正式调查和发掘的红山文化主要遗址有:赤峰红山后和蜘蛛山、西水泉、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二道梁、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敖汉旗西台、喀左县东山嘴、阜新县胡头沟、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等。经14C测定,红山文化存续年代应在公元前4710~前2
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礼制文明。《大戴礼记》曾极其精当而深刻地从自然、人生和社会三个层面,把中华礼制文明的核心概括为祭祀天地、尊崇祖先和崇尚王权这样三大基本内容。三代以后的古代中国,崇祀天地的最重要场所是南郊礼天和北郊祭地,其基本的物化载体是天坛和地坛;崇拜祖先的最基本形式是宗庙祭祖,其物化载体是宗庙建筑;而尊崇王权的主要表现就是王权的被神化,其最基本的物化载体形式之一便是王陵的出现。基于这样的认识
本文的辽西地区是指内蒙古东部的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北部地区,在水系上是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及其支流老哈河、教来河、新开河以及乌尔吉木伦河、大凌河等流域范围,也包括环渤海西北沿岸诸水系流域。本文介绍了辽西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概况,对辽西地区人类学研究的初步研究进行简述,分析了辽西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及相关问题。我们期待着辽西地区更多的人类学材料不断涌现和人类学研究
2003年9月底,笔者有幸参观了兴隆沟聚落遗址的发掘,这是久违了的兴隆洼文化中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本文从史前聚落考古的角度,介绍了兴隆沟遗址的表象,阐述了兴隆沟遗址的考古资料在研究兴隆洼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分析了兴隆洼文化与史前聚落考古。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主体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该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在与中原仰韶文化和东北诸多原始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并使该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时期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遗址的发掘,是继兴隆洼、白音长汗、查海、小河西等辽西地区新石器较早遗存后的一次重要发现。从目前已掌握的资料初步分析,这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它的发现为构建万年以来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体系增列了新内容,尤其是对早期文化遗存的研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批新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梁遗址反映的较早时期新石器文化的特征,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本文介绍了西梁遗址与兴隆洼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