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版《支那事变画报出版》翻译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来源 :第三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a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报之前,首先要说明,日本人所谓的"支那事变"即所说的"卢沟桥事变".由于"支那"这个对中国国名的称呼被认为带有贬损的意思,所以即将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的中文译名,已经改成《中国事变画报》.习近平在2015年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习近平指出,"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其他文献
随着档案资料的逐步开放与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50年代的研究已经成为党史、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即是苏联模式.无论是以苏为师或是以苏为鉴,苏联始终在毛泽东时代的政治文化领域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对于中共自建国到确立统治合法性过程中的苏联因素,以往研究更多集中于高层政治、外交、军事等层面,对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研究不够.近年来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从苏联专家
《老照片》确实是一本由专家学者和广大平民百姓用照片和文字编写的私人叙事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照片为主线或中心,或以图领文或图文互动,老照片或其他有关图片始终处于文章的中心位置,而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图书插图或配图处于服务或辅助于文字的配角地位。《日本侵华图志》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揭示日本侵华历史影像图书的典范之作。笔者借此机会呼吁历史学者重视图片史料等影像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将历史学利用社会
鸦片战争以降至建国前,国内各式政权始终难以达到真正的政治现代化.在1963年的红色"献礼片"《朝阳沟》中,大致可以见到七处对历史现实有所折射的电影场景.这七处电影场景及其反映的历史现实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其中某些能表现中国共产党当时对国内各类资源的空前动员能力,某些又能表现党实现这种动员的原因或手段.对上述场景、历史现实以及政治含义的详细考察有助于理解党在建国初期对国内各类资源的集中整合能力,
历史影像对于过往某段历史未曾经历者影响颇大,在极端强调政治的年代,历史影像作为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其画面、剧情或是其被生产本身都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性和历史意味,这也导致当时社会集体记忆的泛政治化.到了多元文化相互竞争时代,历史影像的转变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固有记忆的解体和重构.从再现历史、建构记忆的角度来看,影像史学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乃至一种历史书写手段,其必须对历史主体和历史真实保持绝对
英国1843年出版的《图说中国》,用128幅精雕细刻的版画,保留下了近代中国开端之时英国人对大清帝国最直观的影像书写,为提供了照相术成熟以前,有关中国社会大量丰富、可视的历史信息.该书以英国式的弥漫性叙事,描绘出晚清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物产及风俗民情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并在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它既保留着17-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余温,也让看到了"东方
影像历来被认为是学习历史知识和从事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左图右史",古己有之.但是,传统史学界一般将史料分为三类,一是档案、文献;二是遗物、遗迹;三是口述史料.长期以来影像一直难入史学家之眼.将影像正式纳入史料领域的是荣孟源.建国初,他在创办《近代史资料》时,在征集文字、口碑史料的同时,也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影像史料.《近代史资料》每期并刊载数量不等的影像史料,从总1号至22号,共刊载影像约30
中华文化始终有着"书画同源"的视觉认知模式,这种"图文互构"甚至"图文同一"的文化模式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宏大体系.在文字文明之前,图像文明独自承担着记录历史和表征世界的任务;文字成熟之后,她与文字和谐共存,互补共生,"图,至约";"书,至博",形成了中华文化"左图右史"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只是到了近代,图像的社会功能式微.目前,以文字载体为主线的中华文化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以图像载体为主
《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历史影像全集》是全面抗战胜利以来,国内最大规模的抗战图片集,全三十卷.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历史影像全集》的主要内容、成书经过,并对其出版之后对于中国影像史学、抗战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加以简要评析.作者认为,该丛书是响应习近平同志"从全球视角整理抗战史料"的典范之作,也是学术界、出版界合作整理抗战史料的典范之作.
作为传统中国极富艺术特色的一种大众文化,年画在中国拥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山海经》中即有黄帝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和虎,并悬挂苇索以驱鬼魅的记载.后经历代发展演变,至清末,中国多地出现了生产规模较大、制作技术成熟、风格独树一帜的年画产地,闻名遐迩者如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杨家埠、河南开封朱仙镇、苏州桃花坞等.年画已经与亿万民众的节庆和信仰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支那事变画报》更多地着眼于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刻画和描写,这与其对日本女性极低的关注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一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支那事变画报》是一份以日本国内民众为主要宣传对象的战时画报媒体.因而,与同时期以侵华日军士兵为主要读者群的、以《支那战线写真》为代表的通过报道日本女性的"幸福生活"进而稳定前线军心的媒体定位不同,《支那事变画报》的宣传使命更多地集中于利用对前线日军的武力炫耀和歌功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