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研究解析当前间冰期气候自然趋势

来源 :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EY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西峰驿马关和洛川两个典型黄土剖面L9以上的地层进行研究,地层厚度分别为83.0 m和55.3 m,采样间距2.5cm,样品分析以5 cm间距为主,对两个剖面近3000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和频率磁化率测试。利用广泛接受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与深海氧同位素地层对比方案获得每层古土壤的顶底界年龄,在年龄控制点之间根据粒度权重模型进行内插,获得整个序列的年龄。结果表明南极、北极冰盖的增长在40万年周期上是不同步的,其演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规律性,为探索第四纪冰期一间冰期气候旋回变化中两极冰盖的行为和机制提供了新线索。同时,从轨道相似型的角度为全新世未来气候变化的自然趋势提供了关键之间。
其他文献
新疆西准噶尔吐克吐克铜矿矿点与吐克吐克小岩体有关,该岩体侵入于早石炭世包古图组。从该矿点的勘查矿井中取得不同段位的8个铜矿石样品,进行了黄铜矿的分离提纯,并对其进行了Re-Os定年,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含有39.7×10-9~2440.6×10-9Re和1.2×10-9~9.0×10-9Os,给出的等时线年龄为288.3±8.8Ma,确认铜矿化发生于早二叠世。该年龄与区域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大规模岩浆
本文通过对角岩中蚀变与矿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甲玛斑岩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的研究,还可根据蚀变分带进一步确定深部隐伏斑岩体位置。深部岩体侵位后,与冷的围岩接触,使岩体外围形成冷凝壳而与围岩隔离;岩株顶部饱和水、挥发份部分通过“二次沸腾”作用,在岩株上部及上覆围岩角岩中产生大量裂隙,随之分泌出岩浆热液;热液在岩株上部形成钾化蚀变,并向围岩中弥漫形成钾化晕,随后进入角岩中由内向外或由下至上形成绢英岩化、青磐
中生界不整合面的重新确定意义重大,不仅明确了深层物源供应方向,不整合面识别精度也大大提高;沉积环境分析结合古生物分析鉴定纠正了以往深层地层分层认识,明确探井揭示的油藏分别为沙三下亚段储层及沙四段储层,其中沙四段沿富林洼陷南坡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沙三下亚段垦利断裂带垦利潜山周缘发育厚层扇三角洲沉积,明确了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依托研究成果,近4年来先后取得了富112块、富115块、富25块等
本文详细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随着资源日益紧缺,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化学识别标志,发展海洋和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是我国大规模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区域调查的迫切需要。
雄村铜金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火山.岩浆弧的中段南缘,拉萨地体南缘,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唯一一个中生代斑岩型铜金矿床。矿化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发育CO2、CH4、N2.成矿流体是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的具高温度、高氧化性、高盐度的富含Cu、Au、Fe、Pb、Zn元素的岩浆流体。高温热液流体相分离(沸腾)过程中,成矿元素是选择性迁移,在各相中的进行不均匀分配。磁铁矿的结晶导致还原S产生可能导致C
通过对塔河油田主体原油样品的系统解剖,发现这些原油具有鲜明的碳酸盐岩烃源特征,初步认为它们来自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层系。通过对塔河外围原油分析,发现塔河东北部轻质油具有类似源岩特征,但热成熟度较高,而塔河南部轻质油则具有页岩烃源特征,可能来自不同的沉积相带。以往的油气运移示踪研究认为,塔河、塔中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台盆区中西部,而非东部满加尔坳陷。初步成果表明,由于本区原油成因类型多样,碳酸盐岩成因油气
本次运用高精度磁法测量、野外X荧光测量、浅钻X荧光测量和微束微区X荧光探针分析等一系列物化探手段对新疆特克斯航磁异常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旨在为航磁异常查证探索一套快速,高效的方法组合.文中所采用的物化探方法均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便携的特点,原位取样、原位分析的特点大大降低了野外工作的强度,提高了航磁异常查证的工作效率。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具有可直接测量沉积物表面年龄的优势,加之测年技术及设备的改善,该方法已成为测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小江断裂带区域内由于地貌复杂,海拔高差大,冰川普遍发育且活动反复,已成为难得的研究第四纪冰川的理想场所。其中,位于东川安乐箐的冰蚀凹地中见两次间冰期与一次冰期“不整合”沉积的剖面且界限清晰,故在该剖面上依次采集样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