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液氧相容性聚合物基体研究

来源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是航天飞行器液氧燃料贮箱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首先必须解决聚合物与液氧的相容性.本文研究了三类环氧树脂,采用热分析手段表征其抗氧化性能;采用液氧冲击敏感性试验评价其液氧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抗氧化性越好,即热氧失重温度越高和恒温热氧增重越低,与液氧的相容性越好.表面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液氧冲击过程中聚合物试样表面发生的化学变化与其在高温下氧气中发生的氧化反应是一致的.由此可以认为聚合物与液氧相容性的化学本质就是氧化反应.通过对聚合物抗氧化性能的改性,得到两种与液氧相容性良好的环氧树脂基体.
其他文献
运用无机与有机参数组合,对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环境的研究表明,TOC>0.2%层段V/(V+Ni)>0.5,Zr/Rb<2,Rb/K(×104)>30,Z>122,Zn、Mo等富集,δ18O、δ13Ccarb正向偏移,指示低能、缺氧环境,δ13Corg<-28‰,生烃潜力高,可视为潜在有效烃源岩.TOC≤0.2%层段的有机、无机地化特征均反映高能、氧化环境,δ13Corg值介于-24‰~-2
ActiveX是以EXE或DLL形式出现的二进制可重用软件块,它通过向用户提供预先定义的接口来封装各种功能明确的GIS服务,论文研究了基于ActiveX的数字化矿井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开发,实现了基础数据库、地质信息和采掘工程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和管理,为采矿、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各环节提供了互操作可共享的综合性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高了矿井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
为了研究胺类化合物对联苯胺黄颜料的电荷控制作用,选择了一系列氨基化合物与联苯胺黄PY14反应,并测试其红外吸收光谱,与四乙五胺成盐的红外谱图对比,确认不同取代氨对PY14的电荷控制作用,都是通过Lewis酸碱反应实现的.
自然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及其数量、质量、结构、组合特点等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的生态环境及资源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该区的四大因素.其中,生态环境及资源因素是关键的限制性因素,即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自然资源贫乏是导致该区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策勒县的资源情况,特别是对短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进行分析,重点揭示资源对该地区经
塔里木盆地四周分布着诸多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差异的绿洲城镇.本文结合各个城镇的发展特点,选取了经济、人口、农业、工业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17个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将绿洲城镇分为区域经济中心城镇、区域资源主导型城镇和区域经济潜力型城镇三大类型.作者对各类型城镇的自然、经济、生态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指出城镇的区域发展定位.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绿洲-荒漠交错带(ECOTONE)介于绿洲和荒漠之间,对绿洲起着屏障作用,它在维护干旱区生态系统的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这一特殊地带的环境演变过程、特征及形成机制对于维护和发展绿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选择新疆于田县为研究区,以遥感技术为依托,对3个时相的陆地卫星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进行了处理,利用得到的交错带土地覆盖及其差值图像,定量分析评价了该区域1979~2001年间的变化趋势,为西
本文引入生态系统健康理念,分析了新疆天山天池风景旅游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及在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阐述了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提出重视保护景观环境、发展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未来天池风景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本文从企业改制、国有土地市场化、土地利用效率以及企业遗留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土地利用问题,并提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集约利用土地建议,具体是:提高有偿使用力度、规范划拨土地管理、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强化一级土地市场管理、放活土地二级市场、成片工业项目BOT开发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力度以及控制土地供应、加强建设用地整理、建立定额用地标准等内容.
本文结合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的潜力,并指明挖掘潜力的途径和措施,结果指出到2010年吉林省现有的建设用地至少有3.06%的潜力可以挖掘,并从产业政策调整、税费杠杆作用、人均用地标准限制、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及制订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挖掘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潜力的政策建议.
文章对新疆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协调新疆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政策建议,具体是:第一,城市要走"降低建筑密度的同时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的内涵用地路子;第二,通过城市存量土地的置换,推动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第三,缩小房地产和其他开发项目的"盘子",抓好市场闲置土地的利用;第四,严格控制用地供应总量,构建集约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第五,建立城市土地回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