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丝核菌新融合群的初步鉴定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622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核丝核菌Binueleate(Rhizoctonia spp.),有性态是角担属(Ceratobasidium spp.)真菌,通常以菌丝和菌核的形态习居于土壤,其中有许多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引起作物根腐、茎腐、猝倒和纹枯等.双核丝核菌遗传分化与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长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丝核菌类真菌特殊的形态特征及用于分类的孢子难以获得等使其分类和鉴定相当困难.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菌丝融合群分类法是该类真菌最成功的分类手段,1995年在第二届国际丝核菌学术大会上确定双核丝核菌融合群以英文字母编号(AG-A-AG-Q)为准不再使用其他编号,后来又增加了AG-R、S、T、V.菌丝融合群分类法不能提供融合群间或亚群间及融合群内或亚群内更多的遗传分化及系统演化信息.现代生物学技术为物种的分类和鉴定开辟了一种新途径,有关技术(如RADP、RLFP、rDNA多态性及序列分析和核酸杂交等)已成为研究包含丝核菌在内的真菌系统发育和进化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日益充实的核酸序列共享性数据库为物种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研究表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丝核菌系统发育的结果与现有的融合群的分类高度吻合.
其他文献
通过2003~2005年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总体评价,初步明确近3年来,吉林省大豆新育成的品种和后备材料,普遍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在5个不同生态区内,新品种(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四平地区>长春地区>吉林和白城地区>通化地区.前两个地区抗源丰富.品种抗性以抗弱毒株系为主,抗中毒株系居中,感强毒株系比例较低.表明吉林省目前流行的病毒株系仍然是弱毒株系,伴
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人类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抗性资源,通过常规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病品种.但由于植物抗病性的复杂性,再加上常规育种途径本身的局限性,抗病育种一直是农业生产上的重大难题.自1992年Johal和Briggs[1]克隆了第一个抗病基因(R基因),迄今已有30多个R基因被克隆,植物R基因是分子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R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植物线虫具有广泛的寄主,与寄主的关系隐蔽、复杂,常造成巨大农林业损失.植物以信号系统为中介启动抗性基因抵御线虫侵染,目前已克隆到多个抗线虫基因.根结线虫、孢囊线虫等固着型寄生线虫在寄主维管系统建立取食位点,诱导植物细胞异化为多核的取食细胞.在取食位点建立过程中寄主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已发现有50个以上的基因表达发生上调,另有部分基因表达下调或受抑制.植物受线虫诱导的基因可分为植物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和建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典型成员,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植物病毒,能够侵染1000多种植物,严重影响它们的产量和质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M株系(M-CMV)是CMV的一个变异毒株,最早由英国一个研究小组分离到,是CMV致病性最强的一个株系,能引起烟草发病叶片
进口种苗经常携带有害生物,对我国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威胁.本文对以质量著称的荷兰进口郁金香种球采用生物学测定法、双抗体夹心酶联(DAS-ELISA)法和反转录PCR(RT-RCR)扩增法进行病毒病的病原检测,结果在样品上发现了我国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南芥菜花叶病毒.
甘蔗黄叶病1989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夏威夷,现已证明在世界多个蔗区发生,已知在甘蔗上造成严重产量和含糖量损失[1,2].在2000年发布的ICTV第七次报告上,将该病的病原病毒命名为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3].2004年,ICTV第八次报告将其确定为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es)成员[
在病毒研究领域,有关RNA病毒,特别是动物RNA病毒的种群遗传特点已有相当多和相当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植物RNA病毒与动物RNA病毒类似,其种群,甚至同一个分子克隆后代群体实质上是由围绕一个或几个保守序列(consensus sequence)的一群序列突变体的集合,这些变异体序列相近但不完全一致,变异体的分布是复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有人将RNA病毒这种种群遗传结构特征称之为准种(quasis
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 Ait.)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多年生小灌木,茎叶可做绿肥和饲料.最早于1979年在我国广东博罗县猪屎豆上发现丛枝病的发生,并通过电镜观察证明在病叶脉筛管内存在大小为90~100 nm的植原体细胞[1].但之后一直未有此病害的进一步的研究报道.作者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2月首次在海南三亚发现了猪屎豆丛枝病的发生与危害.本研究采用DAPI荧光显微镜
葡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葡萄灰霉病不仅是田间生产中常见病害,更是产后贮藏过程中的毁灭性病害.虽然有高效杀菌剂和先进的贮藏技术,但每年因灰霉病造成的葡萄产后损失依然高达50%,一般损失也在20%~30%左右,并且严重影响葡萄的品质.本论文拟以抗病阶段的青果为对照,分析抗、感果实上微生物群落、果实表面分泌物及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差异,揭示贮藏期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与果实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抗病育种方面也没有明显进展.黄萎菌毒素是导致棉花发病的主要因素,本试验目的在于克隆不同菌系黄萎菌毒素相关基因,分析基因与致病力之间的差异关系,为鉴定不同致病力黄萎菌系提供又一分子证据,还可为该基因的RNA干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