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诱导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

来源 :第三届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大会暨2006年上海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engjing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体外分离C57BL/B7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建立诱导分化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进行生物学鉴定.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C57BL/B7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后,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光镜进行形态学鉴定,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 结果光镜下细胞单层融合生长,呈铺路石样形态,单个核位于中央.荧光显微镜可见到摄取荧光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UEAI植物凝血素结合试验阳性的细胞,原位免疫荧光LYVE-1和VEGFR-3双阳性表达的细胞. 结论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成淋巴管管内皮细胞.
其他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药用植物选编》(第一卷,1999)收藏有中国大黄,可惜已经西药化,西药化的大黄不再是中药大黄.从道地药材的思路出发,竖立中国大黄的质量品种;从发挥中医药学术特色的角度衡量,中药大黄远没有国际化,从大黄质量和安全性评价的现状来看,能体现中药大黄效用的评价思路和体系很不健全,针对存在问题,从中医药学特色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科学结果用英文向西方介绍,并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诊疗活动,使中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黄作为药用植物的应用历史和生物活性.然后介绍了大黄的减肥降脂作用和生理活性,最后分析了大黄临床应用的副作用以及抗致突变作用.
大黄药用历史已有2千余年.本文介绍了中医理论中对大黄主要功能探索的三个阶段,重点介绍了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大黄的研究和应用,介绍了以大黄为主开发的保健茶等保健食品的功能和前景.
目的:探讨已丧失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胰头癌,开腹直视下行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术联合介入灌注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剖腹直视B超引导下,对不能手术根治性切除的中晚期胰头癌,用2-3把2mm冷冻器插入胰头肿瘤内进行同步冷冻消融,同时行胆肠内引流减黄及胃肠转流手术,术后常规联合动脉介入区域性化疗2-4次.结果:15例中肿瘤冷冻消融范围大于70%以上者12例,冷冻范围在50%左右者3例.随访:4例失
目的探索前列腺癌经皮冷冻治疗近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使用ENDOCARE冷冻手术系统,经直肠超声引导,用2mm冷冻刀经皮靶向冷冻前列腺癌,观察①癌组织冷冻消融率;②并发症发生率;③手术前后PSA、PSMA的动态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①术后3周MRI显示:完全冷冻消融率34.8%(8/23);不完全冷冻消融率65.2%(15/23).完全冷冻者术后6个月活检均呈阴性;未完全冷冻者活检阳性率为
目的建立去甲斑蝥素微球(N-MS)的制备方法,观察N-MS介入治疗对大鼠肝癌和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建立N-MS的制备方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组,空白微球(Blankmicrospheres,B-MS)组,去甲斑蝥素加碘油(NCTDLipiodol,N-Lipi)组和N-MS组.分别经肝动
背景:由于究竟是首选以卡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还是首选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仍然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对比较以卡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和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我们检索了所有比较以卡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和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然后对这些文献进行入选标准和质量的评价,并且摘取和分析符合标准的文献数据.结果:我们最终从3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ZD1839,IRESSA,Gefitinib,易瑞沙)治疗后的生存期、缓解率、疗效.方法:2000年12月-2003年10月对美国M.D.Anderson癌症治疗中心例晚期175名NSCLC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mg/日.用Kaplan-Meier及log-rank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与生存的相关因素.用x2检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othecin,HCPT)、草酸铂(Oxaliplatin,L-OHP)以及两药联合对人大肠癌细胞株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大肠癌裸鼠实验动物模型,腹腔内注入HCPT、L-OHP及HCPT+L-OHP后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比率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Fas-L的表达.结果HCPT组和HCPT+L-OHP组肿瘤结节较用药前
目的探讨Bevacizumab与Iressa对人高转移肝癌模型LCI-D20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分别采用治疗剂量的Bevacizumab、Iressa以及二者联合治疗LCI-D20,用药28天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质量,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裸鼠模型分为对照(A)组、Bevacizumab(B)组、Iressa(C)组、Bevacizumab与Iressa联合应用(D)组:平均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