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MMP-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第十八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5年CSCO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dou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 (MMP-3)的表达特点,探讨检测血清MMP-3在临床上反映胃癌病程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胃癌患者45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手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MMP-3水平,分析观察组MMP-3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是一种侵袭性的恶性疾病,预后较差,对目前的治疗方案效果不佳,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免疫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抗PD-1抗体在前临床模型和一些进展期的实体瘤以及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其对EBV+DLBCL的作用尚未被关注和证实。
目的:明确COX-2在国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肿瘤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EBV相关性及评估cHL预后及预测复发难治病例的价值。方法:收集HL 52例,重新观察HE及完善诊断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核实诊断,并进行形态学分型。
目的:miR-17~92参与了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与发展,可通过作用于多个靶基因或多条信号传导通路调节细胞增殖、转化、周期与凋亡.NF-kB信号传导通路是ABC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BC-DLBCL)中关键癌基因信号传导通路,同时ABC-DLBCL淋巴瘤也是侵袭性极强的B细胞淋巴瘤之一,miR-17~92对ABC-DLBCL淋巴瘤的作用及生物学功能目前尚未见报道.
目的:研究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在肝细胞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肝癌组织芯片(含51例癌组织和51例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15例检测Ezrin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及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
目的:寻找一种既有确切疗效又能减少毒副反应的治疗迫在眉睫.方法:两组均给予同样放疗方案3D-CRT,患者取仰卧位,自然呼吸状态下给予真空垫、热塑膜固定,CT模拟定位,增强CT扫描,层厚5mm,参考胃镜、食管钡餐显示病变范围,根据增强CT显示食管病灶及阳性淋巴结,勾画靶区GTV,GTV上下外放3cm,前后左右外放0.8cm勾画CTV,CTV外放0.5cm为PTV,给予6MV直线加速器,处方剂量:CT
会议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草酸铂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04月至2014年07月来我院治疗的26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草酸铂三药方案治疗。
目的:讨论结肠镜检查在大肠癌术后复查中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2月2439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结果:发现大肠癌153例,其中吻合口复发92例,重复癌61例,另外发现大肠息肉576例。结论:外科手术仍然是大肠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目的:评价亚叶酸钙联合氟脲嘧啶在晚期结直肠癌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完成一线化疗后达到疾病控制(CR+PR+SD)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0例,其中30例给予亚叶酸钙联合氟脲嘧啶的维持治疗(亚叶酸钙200mg/m2/d,第1-5天静点,氟脲嘧啶425mg/m2/d,第1-5天静点/4周),另30例停止化疗随访观察。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胸内吻合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机理及预防。方法:结合100例动物实验结果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5月我科122例行食管癌、贲门癌胸内吻合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行胸内吻合患者行人工贲门成形、人工胃底重建术后无胃食管返流出现。
目的:探讨利卡汀(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M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原发性肝癌经多学科协作组(MDT)讨论不能手术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利卡汀联合TACE为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仅接受TACE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