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装光栅光谱仪实验

来源 :中国兵工学会2009年光学与光电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一个自组装的光栅光谱仪。并将其作为一个研究型的实验教学案例。包括光栅光谱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全息光栅的制备。提供给学生必备的光谱仪构件等。实验内容包括学生自行组装光栅光谱仪。并用低压汞灯对波长进行定标,标定完成后实际测量LED峰值波长,最后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本实验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利用光栅光谱仪进行测量的实验方法,增强了对实验的兴趣,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他文献
建立了多粒子散射理论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对激光前、后向散射光的时间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前、后向散射都存在—个明显的波峰,且随着散射系数的增加,波峰逐渐后移,即延迟增大。通过比较发现,前向散射光的时间特性对散射系数的敏感度高于后向散射光。
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最终逼近段,应用CCD光学成像敏感器作为船载测量设备,测量飞船相对于目标飞行器的相对位移和相对姿态,为导航和控制回路提供需要的反馈信息。简要介绍最终逼近段航天器相对位姿测定的研究起源和研究内容,详细介绍测量原理、模型的建立以及状态求解算法,并进行了讨论。
测量室外照度时,由于光线入射角度范围广,要求测量仪器在入射角很大时也具有优良余弦响应特性,并且室外温度变化很大,要求考虑温度对探测器的影响。提出了以薄壁入射窗口积分球的余弦校正原理为基础的设计方案,并对各种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能进行了研究,从软件上对测量数据进行运算、分析、矫正。样机成品后初步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仪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其余弦校正效果在光线大角度入射时明显优于常规光照度计,环境温
利用几何光学理论分析了折射式分光镜的分光性能,推导了像移公式,讨论了二次像问题,并提出了消除二次像的方法。对于折射式分光镜,在透射光路中,分光镜引起的像移随折射率的增大而变大;在反射光路中,分光镜引起的像移随折射率的增大而变小。运用巴俾涅原理分析了反射式分光镜引起的衍射效应,反射式分光镜在分光束的同时,改变了系统点扩散函数的能量分布,降低了系统的像质。
从典型的三晶体管型APS图像传感器基本组成结构入手,对其各种噪声源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噪声的产生机理及定量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全新完整的APS噪声模型,并根据噪声源类型和噪声产生位置对各类噪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将噪声分为随机噪声和固定模式噪声,并将各种噪声和输入光信号相关性、温度相关性、曝光时间相关性、影响域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结果对于设计低噪声APS图像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介绍了一种激光卡证制作系统的结构、方法和实现原理,并就模板生成关键的灰级图转换算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克服传统误差扩散算法易出现“龟纹”和“伪轮廓”现象,引入了一种双向反馈误差扩散技术,在其在摸板二值图加入了中间频带,使图像更趋于均匀和柔和;采用误差分配权重系数自动调整策略,改变原有的固定权重系数分配方法,使处理随图像特性动态修改误差扩散滤波器系数,最大程度地克服由于固定系数扩散所产生的方向性纹理
提出了自适应中值滤波方法,该方法针对背景中局部区域要处理的像素与周围像素的关系,选用不同的滤波方法处理背景。在背景强度起伏比较平缓区域用局部中值滤波方法去平滑孤立噪声点,在梯度变化比较大的云层或者天地线结合的强边缘区域用旋转最大中值滤波方法保留细节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超大空域红外图像背景抑制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介绍了散射板干涉仪的工作原理,散射板的制作方法以及在平板、透镜、凹面镜等光学元件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此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给出了实际检测实验结果的照片。
网格安全是网格计算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了网格环境下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跨域入侵检测体系结构。为使安全机制的实施对网格性能产生的影响最小,使用了一种利用移动Agent聚集和关联每个网格节点异常活动的方法。给出了利用GT3用户定义服务和Aglet平台所实现的跨域入侵检测模型的优化算法。
研制了用于光信息综合实验的微纳米性能测试的新型原子力显微镜(AFM)系统。该系统采用卧式AFM探头设计,使原子力作用方向与重力方向垂直而互不干扰。既降低了探头的整体重心,又克服了原有粗调与微调进样机构的垂直蠕动。采用互相正交的三轴压电陶瓷扫描控制器,保证了扫描图像不因耦合而失真。开发了功能强大、界面友好的扫描控制与图像处理软件系统,采用优化的微纳米扫描检测与反馈控制电路系统.配以多路高精度A/D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