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白花前胡液对拟缺血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理学研究显示白花前胡提取物具有钙拮抗剂、抗血小板凝集、扩张冠状动脉、耐缺氧等作用。本实验中,根据脑缺血气虚血瘀痰阻的发病机理,将白花前胡、黄芪、川芎组合成方,通过大鼠乳鼠海马神经元的原代培养,采用缺氧复氧的方法建立细胞凋亡模型,并测定神经细胞的凋亡率及乳酸脱氢酶的释放量,从分子角度探讨复方白花前胡液抗缺氧/缺糖损伤,保护神经细胞的可能机制。
其他文献
目前传统医学认为气虚血瘀是脑出血后各种病理生理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应用其益气活血法的经典方──补阳还五汤或仿效其方义的自拟方治疗患者,疗效显著。本实验遵从原方,并将原方分为活血组、益气组进行对照比较。采用Gallyas方法银染脑血管。本研究推测益气活血法可通过加强血肿区血管新生,进而加快血肿吸收,促进脑组织修复。但究竟通过怎样的机制诱导、延续并加强血管新生作用;血管新生是否与血管周围基质调节有关
Orexin是一类新发现的主要存在于下丘脑的神经肽,由下丘脑外侧区域特异神经元所表达,包含Orexin-A和Orexin-B两种成分。能与两个配对的G蛋白受体-OXR及OXR相结合。OXR具有选择性,只与Orexin-A相结合,而OXR具有非选择性,与Orexin-A和Orexin-B均可结合。目前研究较多的是Orexin-A及OXR,OXR在某些方面与OXR类似,具有类似的生理功能。本实验通过结
Orexin是最初发现于背外侧下丘脑的一类神经肽,包含Orexin-A和Orexin-B两种成分。能与两个配对的G蛋白受体-OXR及OXR相结合。OXR具有选择性,只与Orexin-A相结合,而OXR具有非选择性,与Orexin-A和Orexin-B均可结合。目前研究较多的是Orexin-A及OXR,其生理功能涉及摄食、调节营养与能量平衡、睡眠觉醒周期、神经内分泌及行为等多方面。慢性脑缺血OXR的
红细胞及其溶解产物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和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中铁离子催化羟自由基的产生,并参与脂质过氧化反应,是红细胞溶解产物的主要损伤因素之一。去铁胺(deferoxamine,DFM)是一种高效铁螯合剂,能螯合游离的或结合于铁蛋白、含铁血黄素中的非血红素铁离子。本研究应用DFM治疗红细胞注入脑出血大鼠,探讨DFM对实验性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正常中枢神经组织中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比例是10~50:1。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对进一步阐明缺血性损伤的机制和药物干预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白介素-6(IL-6)转基因小鼠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脑缺血再灌注后超早期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结合物(LMWH-SOD)对其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超早期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并为LMWH-S
本研究旨在通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BIRI)后血清中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变化,进一步探讨LMWH-SOD对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治疗脑血管病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5例脑出血患者和30例同期就诊的健康查体者进行血浆NPY的动态检测及血脂检验,两组对比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与对照组(140.2±14.9ng/L))比较经t检验显示血浆NPY水平在发病后12小时(269.1±35.2ng/L)内就明显上升,24小时(244.2±3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内分泌激素(ACTH、ET、CORT、TXB、PBI)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急性期8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予舒血宁注射液10mL静脉注射,对照组予复方血栓通10mL静脉注射,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血ACTH、ET、CORT、TXB、PBI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结果:两组治疗后ACTH、ET
芪棱汤是导师蒋红玉教授针对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的病机特点而拟定的具有益气养阴活血作用的验方,主要由黄芪、三棱、花粉、桑椹子、水蛭、枳壳等组成,临床上用于治疗脑梗死、脑动脉供血不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并通过实验研究深入揭示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本实验证明,芪棱汤可抑制NF-kB的活性,下调ICAM-1的表达,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在转录水平阐述了芪棱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的形态学改变,以探讨BDNF诱导的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的可行性。方法:以BDNF诱导或未诱导的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周及4周后,用患侧脑重量与对侧脑重量的比值来比较各组脑萎缩程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脑梗死灶边缘超微结构。结果:移植诱导或未诱导MSCs的患侧脑尉侧脑重量比值均较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