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中致谢内容的常见表达方式

来源 :青岛市第三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科技论文的完成,必然要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对于在工作中给予帮助的人员,为了尊重他们对论文酝酿、准备、写作提供的辛勤劳动,应在文章中给予书面致谢。致谢(acknowledgement )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文章的最后面,但它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川。它是对曾经给予论文的选题、构思或撰写以指导或建议,对考察或实验过程中做出某种贡献的人员,或给予过技术、信息、物质或经费帮助的单位、团体或个人致以谢意。一般对例行的劳务可不必专门致谢。本文介绍了科技论文中致谢的范围、对象、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注意事项。
其他文献
译报类科技期刊与其他期刊相比,在编辑加工方面有其特殊要求。本文就译报类科技期刊编辑加工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21世纪是以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速、科技信息传播更为广泛为显著特征的新时代。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对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的科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体会,以实例论述了作为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质--修养、知识、能力。
从定制文件发送、巧用软键盘、快速关闭窗口、制作热键启动应用程序以及查找和替换等9个方面阐述了计算机编辑应用技巧。
面对新形势,出版业编辑需要进行角色转换、更新意识;需要树立为读者服务,强化读者意识的办刊思想;应建立良好的营销网络,培育起良好的销售终端,与读者确立良好互动,做好发行工作。
编辑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职业,编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编辑学研究认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编辑遵循着一定的基本原理,即文化缔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和讯息传播原理。
从编辑的本质和现代编辑意识两个方面谈了对编辑的认识。编辑工作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编辑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和上建筑的本质决定了编辑劳动的社会属性和出版物的思想文化性。中青年现代编辑,应具备信息意识、市场意识、公关意识和法律意识。
运用普通逻辑的思维形式(概念、推理、论证)及其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论述了学术编辑、技术编辑、艺术编辑的含义和内容;阐述了普通逻辑在编辑加工中的意义,和在学术编辑加工、技术编辑加工及艺术编辑加工中的应用。
综合分析了地学类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情况,从登载论文质量、论文的新颖性、创造性等方面,运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对本刊在2000年公布的我国地质类核心期刊中的各指标进行了分析。1994年本刊在被引频次最高的500种期刊中排序为104位,是至今为止排序最高的一次。根据普赖斯理论和国际上的统计结果,论文在发表后的1年~2年中达到引文峰值,即1994年的高引文率主要与1992年和1993年发表
目前,高校新创英文版学报运营后出现的第一个实际困难是稿源不足,确切地说,质量高的文章较少,这对学报的发展不利,要扭转这一现象,高校学报英文版编辑部必须开展稿源平台构建,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稿来提高学报的质量,增强学报的生命力。本文提出了稿源平台构建的初步设想及内容。
论述了作者在期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为提高期刊质量,编辑应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特色意识,强化作者意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