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深蹲力量训练是健身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等日常锻炼和进行专业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为了更好地提高深蹲的训练效果,锻炼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深蹲训练手段。其中过顶深蹲是许多功能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实现了上下肢及躯干的协同发力及有效提高核心稳定性,过顶深蹲过程中需要受试者调动全身力量和对自身神经肌肉控制的能力,可以提高有关肌群的力量。锻炼者通常采用的过顶深蹲训练包括不同稳定界面下的过顶深蹲,但不同稳定支撑下的过顶深蹲对不同肌群的刺激效果如何未见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四种不同稳定程度的过顶深蹲过程中的表面肌电数据特征,探索在不同稳定程度支撑界面下过顶深蹲对不同肌群刺激效果,为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及实施过顶深蹲训练,提高训练质效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10名男子运动训练专业男性研究生为被试,平均年龄在23.12±1.34岁,平均身高为178.53±2.53厘米,平均体重为75.58±6.56千克。实验过程中要求受试者身体健康且没伤病情况。为避免因肌肉疲劳产生前一次实验对后一次实验的干扰,采用单组交互式设计。每名被试分别在睁眼稳定支撑界面下、闭眼稳定性支撑界面下、在睁眼非稳定支撑界面下和闭眼非稳定支撑界面下进行四种不同难度下的过顶深蹲实验,每周每人根据随机安排的原则进行一种动作的测试,分4周完成。每个动作按节拍器预设的固定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均重复3次,每次每个动作耗时3s,间隔2s,3个动作总共花费时间13s。测试仪器:采用美国Delsys公司生产的16通道Wireless无线遥测肌电仪(美国Delsys,DelsysTrignoIMU)采集竖脊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的表面肌电数据,采集指标为积分肌电值,最大波峰值,肌肉贡献率。测试结果数据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无线肌电的数据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四种支撑界面下过顶深蹲对不同肌肉的激活程度(积分肌电值)比较。四种界面下不同肌肉的积分肌电值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支撑条件下对有关肌肉激活程度的排序除股外侧肌为闭眼非稳定界面>睁眼非稳定界面>睁眼稳定界面>闭眼稳定界面外,其余五块肌肉(竖脊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均为闭眼非稳定界面>睁眼非稳定界面>闭眼稳定界面>睁眼稳定界面。2.同一种运动方式下对各部位肌肉的积分肌电值的比较。在四种不同难度支撑界面下的过顶深蹲对各肌肉的积分肌电值大小顺序均为:股外侧肌>臀大肌>股二头肌>竖脊肌>股直肌>股内侧肌,P<0.01。3.四种不同难度支撑界面的过顶深蹲肌肉贡献率比较。在睁眼稳定界面下,所选肌肉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均为:股外侧肌>臀大肌>竖脊肌>股二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在闭眼稳定界面下,所选肌肉贡献率大小排序一次均为:股外侧肌>竖脊肌>股二头肌>臀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在睁眼非稳定界面下,所选肌肉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均为:股外侧肌>竖脊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在闭眼非稳定界面下,所选肌肉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均为:股外侧肌>竖脊肌>臀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股内侧肌,P<0.01。4.在这四种运动支撑界面下对躯干主要核心肌群竖脊肌来刺激效果比。股外侧肌在睁眼非稳定界面的过顶深蹲运动中最大波峰大于其他三种运动方式,竖脊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在四种不同运动支撑界面下的最大波峰值均为闭眼非稳定界面>睁眼非稳定界面>闭眼稳定界面>睁眼稳定界面,P<0.01。5.四种不同难度稳定支撑界面下的过顶深蹲运动中对所选取肌肉做功总量的积分肌电值比较。闭眼非稳定支撑界面的过顶深蹲做功总量>睁眼非稳定界面的过顶深蹲做功总量>睁眼稳定界面的过顶深蹲做功总量>闭眼稳定支撑界面的过顶深蹲做功总量,P<0.01。研究结论:1.四种支撑界面下过顶深蹲对不同肌肉的激活程度会有所不同,其中,闭眼非稳定支撑界面对有关肌群刺激效果最好,睁眼非稳定界面次之。2.在过顶深蹲的过程中,股外侧肌,竖脊肌,臀大肌为主要发力肌肉,股直肌和股二头肌为次要发力肌肉,股内侧肌为辅助肌肉。3.在过顶深蹲下蹲过程中,股外侧肌,竖脊肌,臀大肌的放电持续时长与肌肉贡献率排序靠前,提升过顶深蹲能力需要着重加强股外侧肌、竖脊肌与臀大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