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盆地演化及盆地叠合特征研究

来源 :200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次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松潘甘孜构造带东缘龙门山前陆地带,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自震旦纪以来,川西盆地经历了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两个时期的演化,其中陆相盆地演化与松潘-甘孜构造带及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晚三叠世以来,川西盆地与松潘-甘孜构造带,龙门山构造带之间经历了盆岭耦合与盆山耦合两期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了结构复杂、多期演化的叠合盆地,其盆地性质,类型在不同地质时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川西盆地经历稳定克拉通海盆发展时期(震旦纪-中三叠世),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发展时期(上三叠世须家河组一段-须家河组三段)、陆相坳陷盆地发展时期(须家河组四段-中侏罗纪世)、前陆盆地发展时期(晚侏罗世-现今),最终形成了四期单型盆地的有序叠置。
其他文献
以MM5模式为基础,从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出发形成8个集合成员,建立了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该系统实现从资料收集、资料处理、模式预报到顶报结果处理与产品输出的全自动化,于2005年8月1日开始业务运行,运行稳定可靠。对系统8~10月的运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系统对降水的总体预报效果尚可,其中对量级小的降水的总体预报效果更好,集合预报产品尤其是概率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系统还存在
本文应用多种气象资料对上海地区2005年6月28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肩动机制足地面切变线和700hPa槽后的冷平流,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给上海地区提供了水汽条件,连续三天的高温使本地积累了较高的不稳定能量,从而满足了暴雨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分析还表明: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预示着系统的进一步加强,云顶温度梯度最大的弧状前沿是灾害性天气的产生
利用9210下发的假相当位温、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最资料,以及根据探空资料计算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对螺旋度、能量螺旋度指数,研究了2005年7月30日发生在上海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能、假相当位温、相对螺旋度等对于这次过程有着很好的指示意义:它发生在CAPE为3300 J.kg-1以上的高能中心;在θse场能量锋区附近及南缘;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高影响天气发生在
雷暴是上海地区夏季影响飞行安全以及地面设施安全的主要危险天气,也是预报员天气预报的难点,而日常预报员每天分析的T-LnP图中的许多物理量参数,正是计算不稳定能量的常用参数。本文分析T-LnP图,计算图中物理量参数,结合天气图分型,用多因子综合相关制作雷暴预报方程。
本文通过对影响湖州历年(1956~005年)台风过程的统计,分析了台风活动的年际变化与月际变化规律、台风影响湖州的风雨分布及其成因等。得到浙江内陆台风系统的风雨形成机制与沿海地区有显著的差异,冷空气的作用尤为重要;台风风雨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与显著的地域差异。
江淮流域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发生大调整的结果。这时东亚环流从冬季型转为夏季型,高空南亚高压跃至青藏高原上空,印度季风爆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在20°N以北,徘徊于22°-26°N之间。暖湿季风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江淮流域上空.而减弱的冷空气主要也只能到达江淮流域,冷暖空气的持续交汇,造成江淮流域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梅汛期暴雨是杭州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通过对全市1951年以来各区、县(市)的
统计分析1972~2005年湖州市5~9月降水资料,表明湖州地区汛期降水呈现南多北少的地域分布特点。34年中,降水偏多或显著倔多的有9年,偏少的有5年,80~90年代是湖州地区汛期降水偏多期;突变分析显示1999年为突变年;降水偏多年份,副热带高压西伸点比偏少年偏西10个经度左右。认为海温量直接影响大气环流、决定降水多寡的重要因子,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中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是-个敏感区,偏暖时,降水
以新的降水集中期定义为基础.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金华地区讯期降水集中期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地区降水集中期的重心日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将处于偏早趋势,雨量处于偏少趋势中;整个时段内重心日和雨量的周期均逐渐变短;突变分析显示重心日从1974年开始发生突变,由偏早转为偏晚,雨量则从1987年开始发生突变,由偏少转为偏多。
本文通过对影响浙西地区短时强降水的各种因子进行分析,总结了短时强降水发生的规律,通过对数值预报的各种要素资料、中尺度自动站(包括雨量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高空常规资料的分析,提出浙西地区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方法,建立了预警报平台,这对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具有很好的效果。
塔河油田8区、10区奥陶系以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发育为特点,油水关系及油水分布控制因素复杂。本文通过钻井油水分布与水动力化学场、油气充注成藏、主干断裂及缝洞系统的发育状况的匹配分析,认为在阿克库勒凸起构造和油田水动力化学场控制油水分布的总背景下,不同区域主控因素和油水分布规律不一样;塔河油田8区、10区及其西北部,由南而北贯通发育的“一干三枝”断裂对油水的宏观分布起控制作用,而岩溶洞穴系统的发育状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