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继发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疗效评价

来源 :北京针灸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4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管狭窄症(LSS),系因椎管发生骨性或纤维性椎管狭窄致马尾神经受压损伤,临床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腰痛,或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其中80%由继发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所致,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症。由于行走和/或站立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采用深刺大肠俞、委中、承山治疗,疗效优于西医常规对照组。
其他文献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炎。中医认为是在人体正气虚弱时,感受风寒之邪,邪气侵袭阳明、少阳二经,导致经气闭阻,经筋失养,筋脉弛缓而发为面瘫。西医认为目前该病病因并未完全阐明,多由于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其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在骨性的面神经管内受压而引起一系列症状。针灸是目前本病唯一疗效确定的治疗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我发现在常规取穴的同时,配合温针灸翁风穴,对大部分面瘫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法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先后出现了不同的针法,即除了传统的针法之外的一些针法,即头皮针、腕踝针、耳针、腹针等,其他疗法均有全息的含义。如头皮针是在大脑皮层生理功能分布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腹针是在神阙布气学说的基础上而产生的。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疗法,它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都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有其相应的优势。我们只有熟知和掌握这些疗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对于不同针法
手三里穴治疗腰腿痛,从古代文献、歌赋,至今针灸教材,临床报道等对此论述甚少。因此本文遐议针刺手三里穴治疗腰腿痛的体会,意在抛砖引玉,望针灸同道们共同探讨以达成共识。因而扩大手三里穴的主治范围。
脑血管性痴呆属“痴呆”的范畴。古代中医虽有痴呆病名,但不能完全与此病相契合。由于脑血管性痴呆发生于中风之后,其病机特点可概括为痰癖阻窍、肝肾不足、心肝火盛。针灸的治疗以补虚泻实为原则,以填精补髓、活血祛癖、化痰开窍、养心安神、醒脑开窍为法。 本临床研究可恢复患者的认识功能,改善智能障碍,能够明显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HDS和MMSE评分,提高患者的智能,值得推广。
火针疗法作为特种针法的一种,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廉、验、便、捷的独到特点。在此,谨以个案形式介绍了围刺法治愈汗证、循经点刺法治愈痹证、散刺法治愈腰缠火丹的临床疗法。
腰椎骨质增生症是老年性组织变性加慢性损伤所致,以腰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疼痛为主要症状,X线初期不显示病理变化,逐渐出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边缘变锐,骨质疏松,椎体可有唇样变。中医认为本病发病机制为寒凝筋脉、气滞血疲、经络不通。腕躁针是将人体分为六个区。腰以下病变取踩部的下1、下6,腰椎骨质增生部位为足太阳膀肤经所过。下1、下6按经脉走行是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胧经所行的区域,针之能疏通此表里经的经气,
机体受到外力(应激源,stressor)作用时,机体所处的一种紧张状态以及所表现的反应,称为应激。针刺、束缚和致病因子对机体而言都属外界刺激因素,即所谓应激源。研究证明,不同应激源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各异,束缚、致病因子可引起机体功能失调,导致疾病,而针刺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则可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刺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何在?大量的研究表明,针刺防治疾病并不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或病变组织,其治疗的重要途径
目前脑卒中后的抑郁症(PSD)已成为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脑卒中患者的l/3。在此类患者中又有90%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尤以失眠症居多。我们近年来采用“三才”配穴、联合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失眠症患者进行了观察治疗。
近年,针刺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成为针刺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针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体调控学说更为引入注目,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细胞因子、阿片肽和激素很有可能作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共同介导物质,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控,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β内啡肽广泛的参与了针刺对机体的免疫调节,本文将就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垂体、下丘脑β-END的影响进行重点讨论。
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困扰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轮班人员的职业性睡眠障碍也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研究这两种不同人群特征、不同患病因素所致的睡眠障碍的异同之处,有助于掌握不同群体的睡眠特征,为改善其的睡眠质量提供帮助。对于针灸治疗的依从性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