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岩作用与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病害研究

来源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ra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水的来源、凝结水的产生、水的运移、水的作用及所造成的风化形式、盐类的活动及分布、盐类对石质文物的作用形式、石雕风化特征等各种因素;通过模拟各种水质与不同岩石发生的作用,研究了其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水岩作用对云冈石窟岩体(含石雕)的力学和化学效应的研究,总结了水与盐对云冈石窟石雕的作用机理、作用规律及程度,为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试从图纸拼合、文献研究、现状调查、资料整理和保障措施五方面,对环境复杂的大型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规划工作中的调查方法问题予以探讨。
以新疆为例,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
会议
本文根据IPCC 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2008 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
会议
[目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最重要的生理特征,也是整个生物圈系统物质和能量进入的基础阶段,所以对植被光合特性的研究是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会议
以于田~且末绿洲1970 年(MSS)、1990 年?、2005 年(ETM)遥感影像和五十年代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源,在ENVI 软件平台支持下,对研究区进行剪切、配准、解译、分类处理,得出了分类图和基础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两个绿洲30 年以来绿洲面积,耕地变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与扩张特征.
会议
日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被共誉为"日本僧侣中国旅行记中的双璧",是研究唐宋史、佛教史、东亚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的珍贵的域外汉籍,其史料价值早己引起学界关注,并有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问世.圆仁、成寻日记中收录有大量公私文书,其文书样式、内容、流程,是研究唐宋文书行政的珍贵史料.本报告主要以二书中收录的有关唐宋时期地方文书为例,初步探讨唐宋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文书行政,来处理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单位和"专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精仿各类中国古代名瓷,其水平之高,几乎可以难辩真假.于是,如何有效鉴别中国古陶瓷的真伪,便引起古陶瓷鉴定专家、文物收藏家、陶瓷科技专家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文物事业的领导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90年代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文物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不少科研单位、高校和博物馆纷纷采用现代分析方法,和陶瓷鉴定专家密切合作,深入开展了
河西地区分布有大量沙漠古城,这些古城的兴衰是在当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特别是历史时期沙漠化的发生.通过对这些古城的相关文献以及环境考古研究,确定其废弃时代.分析表明,古城废弃的时间分布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中唐五代、明清两朝等三个时间段.其中,魏晋南北朝期间废弃的古城占19.2%,中唐五代为25.5%,明清两朝约55.3%.表
长期以来,毛乌素沙地的成因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已有"地质时期形成"、"人类历史时期形成"及"地质时期沙层经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活化"三种代表性学说,其中第二种认识还有不同的观点,即:近200~300年形成;唐宋以来形成;长城以北是唐宋之际形成、明长城沿线是近300年的产物.本文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古城考察资料的整理、对野外采样的实验分析,以及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进一步梳理,认为毛乌素沙地二千年来经历了
如何准确测定石窟中凝结水的凝结量,以及凝结水对石雕风化作用的影响,是文物保护中的难点之一,为国内外文物保护工作者所关注。笔者采用密封循环干燥原理研制出的凝结水量测量装置,对云冈石窟凝结水形成机制和凝结水量进行了现场定量研究和测量,并探讨了凝结水对砂岩风化的影响。同时,在5窟、9窟内建立室内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相对湿度、风速、气温、岩石温度4项凝结水形成的主控参数,利用除湿机改变极易形成凝结水的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