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与普通电动起立床对急性期和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

来源 :第七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6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xz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下肢智能反馈系统对急性期和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血压、脉搏影响;分析比较两种站立训练对脑卒中不同时期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将69名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首次发病,病程≤28天)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智能组)和普通电动起立床(普通组)站立训练,60例完成试验(智能组、普通组各30例)。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脑卒中后患者步态的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在平板上进行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将42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或足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和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组(观察组22例)。
目的 观察痉挛肌治疗仪配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体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一般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痉挛肌治疗仪配合巴氯芬治疗,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治疗1月后观察疗效。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时间电针刺激对胫骨前肌肌肉形态和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24名,随机分成4组,每组给予常规康复和电针治疗,A组:连续波2Hz,10min;B组:连续波2Hz,20min;C组:连续波10Hz,10min;D组:连续波10Hz,20min.
目的 旨在通过体外冲击波配合艾灸、体外冲击波、局部痛点阻滞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比较,评价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数法纳入试验组(体外冲击波配合艾灸)、对照1组(体外冲击波)、对照2组(局部痛点阻滞)各30例,三组的基础治疗均为足底筋膜炎康复宣教,三组治疗部位为足底压痛点,体外冲击波选择低能量放散性冲击波
目的 观察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康复科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辅助下可动式踝足关节计量矫形器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踝部骨折术后3周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关节松动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基础治疗+计算机辅助下可动式踝足关节计量矫形治疗,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常规的口服药物及常规康复疗法,如骨创治疗仪、中药封包等治疗。
目的 观察运用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所致非流畅性失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按非流畅性失语治疗流程和方法,以Schuell的刺激训练为基础,包括口颜面肌训练;言语表达训练;自动性言语训练;命名训练;看图说话;描述训练;手势口型表达训练等等。
目的 本课题通过艾灸配合常规针刺((艾灸肺俞、膏肓、配合针刺神门、安眠、内关、太溪、温针灸气海)治疗阴虚体质失眠,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27例属于阴虚体质的失眠患者针刺神门、安眠、内关、太溪,温针灸气海,针刺结束后,悬灸肺俞、膏肓。一周治疗2次,1月1疗程,治疗2个疗程。采用PSQI和体质评分量表评定睡眠和体质评分量表,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其复发率。
目的 运用fMRI研究观察电针7例健康人右侧通里穴是否存在语言区的激活,探索电针通里穴临床应用的作用机制。方法 入组7例健康志愿者,按非随机自身对照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电针右侧通里穴,对照组电针右侧通里穴旁开假穴。两组实验间隔1周,采用组块设计方案。
目的 为了更好的帮助临床治疗失眠的选穴,提高针灸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针灸”“失眠”或“不寐”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从中选取30篇有效率高的文献,对针灸治疗失眠使用穴位的频率进行总结。结果 在三十篇文献中,涉及的穴位多达79个,其中使用频率较高(大于5次)的有24个,使用频率达到10次以上的穴位有11个,分别是太冲、神门、百会、心俞、太溪、足三里、安眠、印堂、三阴交、内
会议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偏瘫患者95例,按接诊序号将患者分为运动想象治疗组(A组,33例)、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B组,30例)和运动想象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C组,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