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对应”理论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思路探讨

来源 :首届全国中医药博士后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8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证对应说,是探讨中医临床处方药物应用规律的学说,是辨证论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辨证论治过程中先明确证候,并据证立法,由法定方,以方遣药,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去其药,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完整统一。方证对应说,强调方与证的对应性,证以方名,方为证立,方随证转,重视主证,具有针对性强和执简驭繁的特点。
其他文献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经典中蕴藏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疾病辨治模式。该模式以经验为基础,以经典为依据。临证经验是形成其雏形的基础,《伤寒论》等经典中的方证对应是对临证经验的升华,临证实践又对其进行不断重复、验证、发展与完善。证据是方证对应中“证”的原始内涵,证据包括症状体征、疾病和体质三方面内容以及方证、药证两种形式,其中疾病和体质是对症状体征的进一步延伸。临证时主张以症状体征为治疗靶向,以方证药证为诊断单元
《内经》中血络本义指病理状态下现于体表的有颜色、形态变化的络脉(血管),注家多理解为“皮部络”“浮络”,提示其已从《内经》中对于病理状态的描述转为具备一定的生理性、理论构建性意味的概念,其他医家基于“血络”的运用而对其理解多有变化,如西学东渐时期的王宏翰、力倡“久病入络”的叶天士等。就“血络”概念的历史变迁而言,本义的解释未有太大的变化,概念运用则在不同维度均有延展,彰显了丰富的学术内涵。厘清概念
系统浅析了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整体观理论的关系,对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药“辩证论治、方证对应”整体观指导下的中药复方应用中的难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代谢组学可用于开展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将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和体内过程。
《黄帝内经》病机理论复杂而丰富,其病机理论在形成过程、论述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方法等方面具有人文医学,相互渗透;以证论机,开阖有度;揣度奇恒,以象测机;注重功能,兼顾形质;提纲挈领,偏重原则等特点。
《内经》“壮火、少火”理论,论述了“水、火、气、味”的属性、相互转化关系、运动规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后世医家把“壮火、少火”理论引申为“气”、“火”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理状态时“气”与“火”可以相互转化,在病理状态时“气”与“火”相因为病。本文从壮火食气”是成人斯蒂尔病病机转化的关键、治疗宜清热泻壮火与补气益少火并举、“壮火食气”是激素产生毒副作用及对其依赖的主要原因及验案举例等三方面论述了《内经
张景岳与黄元御均为明清时对阴阳数理颇有心得的著名医家。虽二者思想有相通之处,但二者对阴阳生化理解侧重点不同,从而对五行八卦的关系有不同的解读,进一步影响了二人的临床理论与用药。本文试从阴阳始生、阴阳转化、五行与八卦、临证特点四个方面对二者的学术思想加以比较,以助于系统了解二者学术思想的异同。
本文从津液的字义、津液概念产生的原因、津液的内涵与外延三个方面,对津液的概念作以阐释。考诸《内经》成书前后的资料,“液”字的含义确凿,“津”的字义却仍有疑问。津液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古代有关“水”的哲学思想。津液的概念应表述为: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在经脉内的,为组成血液的成分;在经脉外的,为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这是津液的主体,由饮食精微所化,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肾是五脏六腑之根”、“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人身生命之根”。肾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均离不开肾阳的温煦、推动。血的生成亦与肾密切相关,关于肾生血的认识,在《内经》等早期文献中已有所论述,并肯定了肾精、肾阳、肾阴肾水等在血液生化中的重要作用。“血之源头在乎肾”、“心肾者,气血之母也”,肾既为血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又是血液化生的源泉动力。肾精、肾阳、
随机对照试验是现今公认的临床治疗性试验的金标准。根据设计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解释性和实用性两种,在针刺临床试验设计时可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加以选择。本文主要介绍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特点的临床试验,以期更准确、客观地评价针刺疗效,推及其在针刺临床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今后应深入探讨如何在针刺临床试验中将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与其他设计方法进行有机地结合,尽可能设计高质量的,符合针刺自身特点动针刺疗法在国际上的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密切相关,其概念富有古代哲学意蕴,伦理及审美观也影响中医体系的建立,因此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医。中医理论重视人的整体性,讲求天人合一,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契合。因而发展人文学科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本质、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同时,中医药大学的建设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契入是英才教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