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纳米人工骨修复材料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s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们采用开放性自体微小颗粒骨一期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取得了很好的基础研究成果及良好的临床治疗结果,但是取自体骨移植是有限的,而且有很多并发症.同种异体骨和异种异体骨可能存在着未知的疾病或免疫排斥反应而不能在临床长期应用,从而使人们的研究向人工骨研究转向,纳米人工骨修复材料由于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在临床非感染性骨缺损中应用.探讨纳米人工骨修复材料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创伤骨科感染性骨缺损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组(A组为单纯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组,B组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纳米人工骨修复材料组),每组20人,入院后对创面行细菌培养,综合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完善影像学检查,对40例患者分别行相应的手术治疗,记录手术组总时间,术后测量血常规、血沉和C反应蛋白.记录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总费用以及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时间,综合评价分析2个治疗组在临床应用期间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感染性骨缺损类型临床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纳米人工骨修复材料能够在感染性骨缺损中应用,且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Background Most surgeons do not fix the lesser trochanter when managing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ith intramedullary nails.We have not found any publishe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骨肉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骨肉瘤及18例骨软骨瘤标本中HIF-1α和CXCR4的表达情况,对骨肉瘤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表达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静态交锁髓内针与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胫骨干中下段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 70例胫骨干中下段不稳定新鲜骨折病例,OA分型42-B1型-42-C3型,随机分为闭合复位静态交锁髓内针固定组40例,MIPPO组30例,分别住院及门诊随访24个月,观察:a) 围手术期项目包括术前等待时间,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肿胀坏死,感染.B) 术后2个月、9 个月、20个月骨愈合
目的:探讨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治疗涉及髋臼方形区骨折的适应证与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显露髋臼方形区骨折52例:双柱骨折23例,前柱并后半横形骨折10例,T形骨折14例,横形骨折5例,均伴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陈旧性骨折5例。复位后行DAPSQ内固定,应用Matta标准评价复位质量,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标准评定髋关节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以及持续被动运动理论(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s,CPM)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中的作用,并从心理及生理功能两方面进行比较。方法 将60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心理干预组以及CPM组,每组20例,对照组术后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其余2组在此基础上各自加以心理干预及CPM训练,分别于术后1周,2周时应用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
Background: Hill-Sachs lesion is a common defect in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For large or deep Hill-Sachs lesion, anatomical repair may be proposed.The authors developed arthroscopic humeral head
目的:介绍成人V度腰椎滑脱的腰5椎体切除复位方法,并凭借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V度腰椎滑脱患者行腰5椎体切除复位融合手术,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8岁和46岁,2例患者术前均存在腰痛及双下肢神经损害症状,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术前完善腰椎X线片、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腰椎三维CT和腰椎核磁共振检查,明确滑脱程度并量化,为了做到充分减压的同时恢复患者矢状位平衡,以达到牢固
目的:通过对正常国人下胫腓关节在踝关节不同运动范围内的微动进行实验分析,从而明确下胫腓关节在三维方向上的微动特点和具体微动范围,指导下胫腓内固定物装置的研发和应用.方法:健康志愿者12名,男9例,女3例; 年龄19~37岁,平均(26.5±0.5)岁.在下胫腓关节的内踝和外踝最高点附近分别安装1个激光照相扫描仪的探测端子,通过3D-激光扫描仪扫描踝关节在背屈、背伸、内翻、外翻等不同位置下2个端子的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神经根管狭窄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15例,随访时间为3-15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即刻,1周,3月,6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以及疼痛功能指数评分(ODI),分析比较临疗效。
会议
目的 探讨在加强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中采用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对胸腰椎椎体骨折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双平面固定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伤椎间隙高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