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仔林麝与非初产仔林麝产仔行为的对比研究

来源 :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loveyo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仔死亡对养麝业是一种较大的危害,四川米亚罗养麝场林麝围产期的死亡率平均约为10 %,初次产仔林麝的产仔死亡率远大于非初次产仔的雌麝.为了提高对林麝产仔行为的认识和探索影响产仔死亡率的原因,我们对初次产仔和非初次产仔雌麝的产仔过程进行了研究.
其他文献
为了了解汶川地震对大熊猫主食竹柺棍竹Fargseia robusta 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2009 年10 月~2010 年10 月,在地震重灾区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样方,就地震强度、中度、无干扰对柺棍竹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对不同地方大熊猫食用竹笋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熊猫食用竹笋中粗蛋白(CP)含量为28.20%~37.2%;粗脂肪(EE)含量1.46%~2.45%,粗纤维(CF)含量为11.07%~15.80%.
:刺竹笋是圈养大熊猫秋季的主食.但刺竹笋在常规条件下易腐败变质,不易贮藏.该研究采用自发调节气体包装(MPA)配合低温,控制刺竹笋易腐烂老化,避免传统的化学保鲜方法易产生二次污染,实现延长竹笋衰老和无害保鲜.
适宜产仔洞穴的获得对保障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存活至关重要,并进而影响着产仔雌体自身适合度的大小.本文以前人发表的有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青自然保护区内产仔雌体年龄与其下迁时间之间的关系.
猫瘟热是对猫科动物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本研究以金钱豹作为研究对象,对野生猫科动物猫瘟热免疫进行了系统研究.用ELISA 和HI 法检测了三种国内最常用的猫瘟热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滴度,并分析了血清抗体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试验选用的弱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单联或三联)都适合用于免疫,在第36 周时ELISA 检测P/N仍可达到2 以上;经过对不同年龄的新生幼兽进行猫瘟热疫苗免疫后血清OD 值变化
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了动物学的教学改革措施:1、课堂教学:发散思维训练(将动物学中悬而未决或值得商榷的问题作为学生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的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发散性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甚至申报专利)、专题辩论(将动物学中一些有争议的观点采用专题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在准备过程和辩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登台讲课(对于学生能自行消化或比较熟悉的内容可以放给学生让其做“老师”登台讲课)
:通过总结四川米亚罗养麝场的历年资料,归纳了2008 年~2010 年3 月以来该林麝养殖场林麝疾病发生情况.成年林麝常见多发的疾病为化脓性疾病、消化道疾病(胃肠炎、腹泻等)、结膜炎、下颌骨骨肿、口腔炎、公麝尿道结石、创伤等.
小型兽类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类群,也是评估生态系统质量优劣重要指标类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已有较多学者对青藏高原地区小型兽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而地处邛崃山系腹心地带的夹金山地区未见研究报道.
林麝Moschus spp.的脓肿性疾病是导致圈养林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结果表明,死亡林麝中75%是死于化脓病.而动物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是反映动物生理机能及代谢状况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动物健康标准及遗传稳定的指标,也是进行动物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从1958 年开始,中国陆续建立了一些林麝养殖场,例如四川的马尔康、都江堰及米亚罗养殖场,陕西的镇平养殖场,安徽的佛子陵养殖场,甘肃的兴隆山养殖场和上海的崇明岛养殖场.在过去的50 年中,麝类的生境、摄食、驯化、泌香机制、活体取麝及管理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对林麝繁殖特征进行系统报道的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