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化合物XLHX-124-50和XLHX130-7作为HIV进入抑制剂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D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小分子化合物XLHX-124-50,XLHX130-7抑制HIV-1感染的活性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pJR-FL病毒包膜蛋白质粒与pNL4-3.Luc.R-E-核心质粒共转染构建HIV-1假病毒,检测化合物抑制病毒感染的活性;采用细胞融合法及构建相同核心质粒的VSV-G假病毒,探讨化合物是否作用于进入阶段;利用针对包膜蛋白亚基gp41的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和天然凝胶电泳方法(N-PAGE),探讨活性化合物抗HIV-1的作用机制.结果:HIV-1 JR-FL假病毒感染抑制实验结果显示,XLHX-124-50, XLHX130-7均具有较高的活性。进一步采用细胞融合方法结果表明,XLHX-124-50及XLHX 130-7可有效抑制CHO-WT和MT-2细胞的融合,ELISA实验表明,化合物能显著抑制HIVgp41六螺旋束(6-HB)的形成。结论:小分子化合物XLHX-124-50和XLHX 130-7能抑制HIV-1进入靶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止HIV1包膜蛋白gp4l亚基六螺旋束的形成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TMC120是否具有抗肿瘤活性,及其潜在的抗肿瘤机制。方法:1.TMC120取作用于多种肿瘤细胞,48h后MTT测TMC120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2.不同浓度的TMC120作用于EC109细胞,48 h后Western Blotting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3.TMC120作用于EC109和hela细胞,24h后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TMC120(6.25μM)
本文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型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1,3-二苯基-2-(3′-甲氧基-4′-羟基苯基)-1,2,3,6-四氢嘧啶-4,5-二甲酸酯(1)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pH=7.2的缓冲溶液中,化合物1的荧光强度和波长会随着ctDNA的浓度变化而发生改变.化合物1的荧光强度会随着ctDNA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其最大发射波长(λem,max)也随之发生蓝移.并且
目的:本研究拟对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发生时核转录因子(NF)-κB水平变化进行探讨。方法:SD大鼠,静脉注射CDDP 5mg/kg制备AKI模型(CDDP组);并于给药后第14天再次静脉给予相同剂量CDDP制备AKI抵抗模型(CDDP+CDDP组)。给予CDDP前2天腹腔注射NF-κB抑制药BAY 11-7058 5mg/kg,连续3日(CDDP+BAY 11-7058组)。结果:CDDP组与CDD
半胱氨酰白三烯(Cys LTs)和氧化应激都与支气管哮喘有关;然而,既往未见有关氧化应激改变半胱氨酰白三烯生成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经前列腺素D2(PGD2)处理后的骨髓源性肥大细胞(BMMCs),其经钙离子载体刺激后生成LTC4的能力降低,却对LTB4生成几乎无影响.这一抑制现象可被选择性DP2受体激动剂15R-methyl PGD2(15 R-D2)复制.15 R-D2剂量依赖性的抑制LTC4
本研究采用大鼠和小鼠的心肌再灌注损伤损伤模型和大鼠离体灌流心脏模型,对人参提取物的保护心脏作用及扩冠作用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蛋白印迹和蛋白组学技术对该作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参提取物能够保护心脏,使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减轻,而这种作用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激活的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以及eNOS依赖的机制实现,也与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有关。